美文网首页
不择手段

不择手段

作者: 冯俊龙 | 来源:发表于2021-12-29 00:00 被阅读0次

第二十五节

不择手段

李鸿章常说的一句话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意思是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和人说话不要说人是非,能吃苦的才是有志气的人,肯吃亏的人不一定就是傻子。这句话既是李鸿章警醒自己,更是说给下属们听的。

在李鸿章手下做事的人,都熟悉李鸿章一个特性。只要是李鸿章愿意提携的人,必定经常会被骂。但假如要说被李鸿章骂的人都成为他的心腹亲信,那就并不一定全对。

在苏州守将郜云宽等太平军将领杀主将谭绍光后投降,程学启因为痛恨太平军残杀了他的妻儿,誓与太平军为敌,所以助纣为虐,不但设计杀害了郜云宽等四天王四大将,而且要对当时苏州城内太平军将领大开杀戒。李鸿章一边要在清军势单力薄时拿下苏州城,一边又深恐将来太平军因此抵抗更坚。程学启就以不久之前,李鸿章之弟李鹤章攻夺太仓,太平军守将蔡元隆诈降,差点要了李鹤章的命的事说服李鸿章,促使李鸿章下定决心。李鸿章对程学启指手画脚不满,更为了推卸自己杀降的责任,面无表情地对程学启说:“君亦降人矣!”一句话戳中程学启痛处,即使在后来进攻嘉兴,程学启伤重不治,仍然心有不甘,反复呓语“君亦降人矣”而死。假如程学启不死,断然不可能与李鸿章长久共事。

程学启死后,早年随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合肥办团练,后来加入淮军隶属于程学启部的吴毓芬、吴毓兰兄弟,因与刘秉璋争功,刘秉璋时为统帅,而吴毓芬只是营官,刘秉璋仗势欺人,鞭打吴毓芬。但吴毓芬的官职比刘秉璋要大,吴毓芬就向李鸿章告状。李鸿章疏吴氏兄弟而近刘,于是喝斥吴毓芬:“你好歹也算读书人,不知道在军中要服从军法?”吴毓芬气愤至极,很快借故辞别归乡,而且,写信给淮军军官,劝说他们不要给李鸿章继续效力。

李鸿章对下属如此“苛刻”,甚至要算是刻薄,是他很早就接受老家皖北自古有之的草莽之气,深受底层文化熏染,了解“忠诚”“豪迈”才能维系大众,而“忠诚”“豪迈”的直接翻译就是“义气”“粗鲁”。满腹诗书的他,更懂得要在他所处的时代“有所作为”,必须要先“有所地位”。而要“有所地位”,必须要依靠役使下属无条件为他卖命。通过利益笼络、在心理上施压、甚至挑动下属之间彼此不和,即是他控制下属的手段。

不过,身为道、咸、同、光四朝元老,慈禧太后对李鸿章对清廷的忠诚极为赏识,盛赞他“忠诚坚韧,力任其难”。李鸿章“未忍乞一日之假,偷一息之安”,死心塌地为清廷效力,让清廷对他更加倚重信赖。在李七十寿辰时,慈禧与光绪共赐寿联,称之为“栋梁华夏资良辅”。可以说,李鸿章除了对皇上太后和老师曾国藩还能保持起码的尊重外,他几乎对任何人都是颐指气使。

“我辈受国恩厚义,未可以言去,只有竭力支持,尽心所事而已。”李鸿章具有鲜明的开拓意识,但他接受的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只能成长为杰出的封建官僚,驾驭下属才能巩固其地位。李鸿章最终被朝廷谥号“文忠”,一生也就功德圆满。

相关文章

  • 社会现象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叫做“三个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弄权,不择手段弄钱,不择手段弄女人。 不择手段弄钱,占便宜,...

  • 不择手段

    老和尚见了,劝说道:“你这样不吃不喝还没等成佛就先饿死了。” 小和尚皱着眉头说:“怪不得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只是我的师...

  • 不择手段

    人潮中 存在汹涌的两极 有的人为了功名 将累累的财富踩在脚下 徒然变成了一具躯壳 不知那些高档的红酒 滋味可否品出...

  • 不择手段

    如果非要自我介绍的话,应该还能再加上一句,就是只要我认定的东西,再九曲十八弯都得是我的。 这种一旦出手就势在必得的...

  • 不择手段

    以前逛知乎,在关于“不可思议的事情”的答案里,听说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小三凌玲的扮演者吴越因演得太像,被网络上很多...

  • 不择手段

    这个词一跳出来,就感觉到一种阴冷或邪恶的气息扑面而来吧。好像看到一个坏人,无所不用其极,只为达成自己的目的。 很多...

  • 不择手段

    第二十五节 不择手段 李鸿章常说的一句话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意思是人...

  • 体制内

    面对利益,要学会不择手段

  • 为了健康

    为了健康,该如何不择手段。

  • 不择手段(一)

    打小儿,我就是个倍儿自卑、倍儿胆怯、倍儿缺乏号召力的小子。 大学以前,我没担任过任何班级职务,运动会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择手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lk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