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在课外兴趣班中穿梭,觉得好累,心想我的孩子,一定不要报兴趣班,不奢求他能学到什么,快乐就好。
可是当自己的孩子来临时,什么都想给她最好的,买进口奶粉、品牌尿不湿、舒适的服饰、各种各样的玩具等。
由于之前对心理不了解,孩子一岁多开始上育儿课程、身心灵课程等。一晃两岁多,尽管上过不少课,但实践毕竟少,于是凭着自己对育儿的一知半解。了解到孩子的各种敏感期,孩子开始上早教班,而我也开始上全脑潜能开发课程等。不是说这些课程没有用,育儿类和身心灵类课程对我现在进行的家庭辅学无论心态还是方法上对我都是有用的。而是说这是课程,价格都不便宜,同时也需要孩子和大人的时间。
不知道你家孩子有没有报兴趣班呢?都是哪些领域的,上了多长时间?我家孩子现在5岁,在上的课程有英语、舞蹈、画画、钢琴4个兴趣班。
其中舞蹈和画画上了两年,英语上了一年,钢琴是刚开始学的,一个月不到。
每次报兴趣班,我会结合体验课和孩子的喜好程度,虽然我不迷信于孩子的信誓旦旦,同时我还是会根据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给予她更多的体验。当然我内心也是有一个预设的答案,练习舞蹈会让她的体形更好,气质更佳;画画可以培养她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不想错过语言敏感期、音乐启蒙期,于是就报了英语和钢琴。
,图选自网络最近听了《精要主义》这本书的带读,书中说到了精要主义的核心思维模式:选择、甄别、取舍。还有慢决策和90%法则。
慢决策: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花时间调研。
90%法则:评估每一个选项时,考虑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标准,然后为这个选项打分,得分率低于90%就断然淘汰它。要注意承认取舍的存在,自觉、有逻辑和更理性。
我开始反思我自己,如果我在兴趣班或者自己学习的课程报名时,可以慢决策,花点时间调研,可能英语和钢琴就会暂时不报名,钢琴可以先用智能钢琴启蒙,解决前三级。而英语启蒙就上家庭辅学类课程,当然前提是家长有时间,且愿意用时间陪伴、鼓励、引导孩子。虽然此刻我在选择兴趣班上不那么纠结了,可还是会像手里抓着糖的孩子,不肯松手,毕竟孩子都学习那么长时间了,而且我也付出了时间,精力,同时我会允许自己和孩子一步步调整,当英语和钢琴课程上完,我就不再续报,为什么是这两门,我想我更多的是考虑到金钱的问题,毕竟这两门课程的价格相对较高。
现把带读师彭彭给到的意见整理如下,报兴趣班前,父母可做的功课:
A.冷静思考这个兴趣领域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生理心理能力。
B.真实回顾孩子的成长历程,明确他的先天气质和当下性格喜好。
C.检视给孩子从接送陪伴到府学指导方面,作为父母的时间精力投入,以及整个家庭提供支持所需要的,各种客观条件。
跟孩子协商后的试行:
A.有限度与允许,但不助长“三分钟热度”,给彼此都留有余地。
B.关注孩子努力本身,不强调结果,但同时有可参考的目标。
C.寻觅适合的老师和学伴,创建让孩子特长有所发挥的空间。
总而言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看你愿意付出时间还是金钱,而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鼓励、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