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拾璎老师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中提到一个例子:有一位来自常州商人家庭的独子,初中时,父亲给他请了一对一家教,这个少年在短时间内吞下了高中阶段的所有课程,终于因超前学习进入了上海交大少年班。后来进入大学后,他很难跟上少年班的节奏,听不懂大班课,最后因为多科成绩不及格,无奈转学进入常州当地的一所普通大学。当时,这样的情况并非特例,不少地方都针对上海交大少年班的考试举行一些应试培训,但很多学生通过交大的考试入学后,并没有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聪明才智和求学热情,后劲很不足。于是,校方征求多方意见,决定停招少年班。
历史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这样的事情如今不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映吗?甚至从大学转到了中学。初中设置的“小奥班”“少儿班”不正是“少年班”的翻版吗?想要进入这样的班级,就必定要参加针对这种班而设定的考试,有需求就有市场,奥数、奥语、奥英应运而生。因此,我们会看到大批的五六年级学生被家长安排进各类培训班进行补课,除了学校的作业,还有一大堆培训班的作业迎接着累了一天的孩子们。
十一二岁的花季少男少女们,硬生生被作业压迫成了“行尸走肉”,他们没时间接触大自然,没时间与好朋友驰骋于篮球场、足球场,他们的时间都在作业上。为什么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小学成绩出类拔萃,为什么到了初中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呢?这样的超负荷运转早早把孩子的学习动力消耗殆尽,他们还有什么后劲儿可言呢?
梅拾璎老师认为,这些早早地就被送进培训班的孩子大都是被动的,被父母操控着、拉扯着。父母唯恐孩子落后,唯恐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小小年纪就让他们像赶场一样,从一个课外班赶到另一个课外班。但他们的学是机械的,是缺乏内驱力的,是不会持久的。
培训机构仿佛是一个个优等生加工厂,它们通过标准化的教学产品,源源不断地批量输出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些终日被精心设计和锻造的孩子,虽然每天分秒必争,但基本丧失了自我的时间管理和规划,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因为自己没有独处的时间,无法完成知识的发酵和沉淀,没时间独立思考,失去了个性,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喜欢什么。这是很可怕的!
我完全赞同梅拾璎老师的观点,身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被培训班毒害的孩子不在少数,可为什么悲剧还在不断地重演呢?我认为是家长的焦虑。看到别人家孩子因上培训班成绩提高了,就坐不住了,横竖心里发毛,感觉自己孩子再“玩”下去就输定了,便也迫不及待地为孩子“谋划未来”。
我也经常有这样的焦虑,看到身边有些孩子三四年级,甚至一二年级就开始辗转于各类培训班之间,看着自己的儿子五年级了还这么不慌不忙,除了学校的作业就是手捧“闲书”,甚至无所事事,心里就着急上火。可每次征求他的意见,人家都回我俩字“不报”。有时候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太民主了?是不是应该给他点压力?”但终究是没有行动。
读了梅拾璎老师的这句话,我稍稍得到点心理安慰:这就好比一棵健康的幼苗,它出土不久,刚刚得到阳光雨露。可是,你今天摇它一下,明天拔它一下,它一刻也得不到安宁,没法稳定下来,没有喘息机会,它成长的内在力量从哪儿积累?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后劲从哪里来?
是啊,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孩子从书中汲取养分是不是正在“厚积”呢?姑且这样认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