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精彩,紧张又充满些许暗黑味道的电影。本片用一个极端的故事,揭露了社会对于精英认知的假象,并且离经叛道地告诉我们“天才为何物”。
"If you don't have ability,you wind up playing in a rock band."
本片意在呈现尼曼不疯魔不成活的上位过程,我却想谈谈驱使尼曼或者你和我能够放弃一切走火入魔般为之追求的内在动力—存在感。
整部影片最能表现尼曼强烈渴求存在感的场景有四处。一,弗莱彻首次到那苏乐队选人。他最后挑中尼曼,尼曼所流露出的笑容。这个镜头给我很深的印象。一直作为那苏乐队替补鼓手的尼曼,因为一点机缘巧合—片头弗莱彻和尼曼的不期而遇和对Double swing的刻苦训练—而从平庸的那苏乐队脱颖而出。这个笑里既有对自己成长的愉悦和肯定,也有一层人与人之间相互角力后胜出的狂妄和蔑视。尼曼骨子里就是不甘人下的,只不过那苏乐队上下所有的平庸无法让他激起内心存在感抬头的欲望。弗莱彻选人可以作为尼曼内心变化的开端。二,比赛因丢掉谱子临场换人那一句"I can"。这句话虽然简短并且语调上也没有多少力道,但这绝对是尼曼内心被压抑的存在感井喷的时刻。迈尔斯泰勒把这个镜头彻底演活,一句"I can"毫无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得表现出尼曼的不容动摇的野心—我来乐队不是来打杂的。三,尼曼的家庭聚会。其实包括尼曼父亲和尼可在本片中的作用都是尼曼的附属品,形象得说也只是两面能让我们看清尼曼的镜子。单亲或者不和谐的家庭多半会让孩子性格存在缺陷,没有朋友,内心偏执。在餐桌上所有人讨论的焦点似乎总是不在尼曼身上,这些忽略不等同于轻视,但足以让存在感得不到满足的尼曼爆发。“我要你们讨论我,称赞我的成就,拿我和巴蒂瑞奇来比最好”。这绝对是尼曼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无人提起令他空虚到至于发怒,挑衅并蔑视玩橄榄球的三级联赛选手。此刻已经做到核心鼓手位子的尼曼无人理解又怒火喷张。四,被瑞恩夺走核心鼓手位子后那张冷漠充满仇恨的脸。这一个镜头在瑞恩捡了便宜坐上主力后的第一节课出现。请记住此时给尼曼脸部表情的特写,眼神里满是恨意,表情冷漠到极致。再回忆本片开始时那个19岁的替补鼓手的言行—单纯、善良,这不禁让我们倒抽一口凉气—在弗莱彻严苛的竞争态势下,尼曼为了竞得主力位置已经心性大变。既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核心位子被无理夺走的仇恨,又有那种存在感受到打压的内心折磨。
所以,我们重新去思考“天才”的定义。真的有出生便具有某种禀赋,然后又顺风顺水地走上这条正确的道路,又不可思议得一路平坦无奇地到达行业巅峰的天才吗?我觉得这都是骗人的。借本片的故事,我相信所谓的“天才”都是存在感不足又偏执的人。这一类人有普通人没有过的失败经历,更甚品尝过痛苦或者被痛苦折磨多年。所以才会在有一线机会出现的时候,展现出魔鬼一样的意志力,流着汗和血去追求。放弃朋友,放弃爱情,放弃家庭欢乐,甚至丢掉生命。
本片结尾戛然而止,镜头定格在尼曼流着汗但满足的脸上。我相信最后弗莱彻对尼曼说的话—那个只能看清弗莱彻脸部有说话表情的镜头—是"你就是查理帕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