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阅读的时候,我认识到我的性格中有着极大的悲观主义色彩。只有在极困难的时候,才会偏向于自我鼓励。然而在与人交往以及阅读时,看到的多是自己的缺点。
尤其在阅读传记类的书籍时,我把作者讲述的精彩故事当作一面镜子来照,看见了自己的很多缺点。这种“看见“,给我带来了痛苦的感受,甚至是在自我谴责中继续阅读,这大大降低了阅读的趣味性。
比如看到勇敢,想到自己的懦弱。看到创造性,想到自己的死板。看到博学,想到自己的无知。这种对自我的批判,使阅读的趣味变成了折磨,使阅读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悲剧面纱。
最近读到作者充分利用校园时光,沉浸在图书馆,阅读了上万卷古籍的时候,我为自己曾经虚度光阴、碌碌无为,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悔恨。这种感受使我的神经无处安放,心突突跳着,焦急、无法集中精力。然而,时间又一秒不停的继续流转。
-02-
阅读时的这种痛苦感受,多来自于一种爱比较的心理。爱比较来自于哪呢?大概来自于小时候外婆哄我吃饭时所说的话,“如果你不喝粥,你就没有xx水灵”。大概来自于妈妈责备我时常说的话,“你看xx多么听话,多么优秀”…。不知不觉比较根植于内心。
我开始一系列不自觉的比较行为,比如和别人比成绩、比穿着、比幽默…。如果比得过内心会窃喜,如果比不过就焦虑痛苦。由于我是一个善于在外人面前隐藏情绪的人,从来没在别人面前露出破绽,反而树立了一个谦虚没有攻击性的形象。
可是有些东西是没法比的。比如曾经流行的“拼爹”,这几乎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由这个客观条件引发的很多结果都是我没法比较的。那些生来就有的幽默细胞,是自己永远学不会的。如果沉浸于这种比较,会使生活徒增很多烦恼。
我与书中的作者也是不具可比性的。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所营造的社会氛围,使我们具备不同的思想觉悟,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行为方式。而不同的行为方式使我们养成了不同的习惯,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我们,本该就是不同的。
-03-
读书所触发的这种焦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无法接受平凡的自己。就像夜晚失眠的时候,沉浸于对未来的美好想象。越美好,破碎时就越痛苦。所以第二天面对现实时,会持续一种焦虑的状态,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如就接受现在平凡的自己,承认自己达不到期望,将精力集中于当下,少一点空想多一点实践。
由于我是在打击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看问题总会看到不好的一面,多处于消极的视角。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在持续的抗击打状态下,我一直拥有触底反弹的勇气。
阅读是一件平和的事情,它应该带来内心的宁静。这么一番思考下来,心里的确平静了许多。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有焦虑痛苦悔恨等不好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而当这些情绪浮现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一个深刻认识自己的契机。不妨趁机思考一下,这些情绪的源头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连根拔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