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在于探讨深度工作为何是少见的,是什么因素妨碍了深度工作的精神
当下的潮流
偶然协作,即时通讯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参与,在商业世界中的重要度都比深度工作要高。
这些活动的缺陷:
- 很多会大幅降低个人深度工作的能力
- 很短暂的干扰也会显著延长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
- 迫使内容生产者使用社交媒体会对其深度工作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既然这些所谓的潮流会大幅降低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而且期许的利益也远低于专注于深度工作所带来的利益,那么人们为什么在工作场合会欣然接受干扰呢?
作者提出了一些假设:
度量的黑洞
很多简单的活动,例如收发邮件,回复微信及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很难衡量。我们从理论上认同这一观点,但是从客观上难以衡量这些干扰带来的成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深度工作的模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企业高管的超高薪水。
最小阻力原则
这个概念有点像舒适区。文中先介绍了联结文化,指的是期望人们迅速阅读和回复邮件,广义上来说就是即时通讯。接着提到一个有趣的实验,采访对象是一家咨询公司,在接受了团队中每一名成员在工作日中选择某一天不上班的设定后,这个团队并没有失去客户,反而在工作中找到了很多乐趣。
问题:那么联结文化既然会损害员工的幸福感以及生产效率,而且很可能损失收益,为什么还如此盛行呢?
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收益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人们更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有两个维度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 个人需求的响应:如果提出问题可以立刻得到答案,收到信息可以立刻答复,那么生活会简单很多
- 创造一种假象:利用即时通讯信息将自己的一天占满,于是感到忙碌,接着对自己的效率很满意
一个存在的外在有利环境,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影响,也就意味这在缺乏度量标准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的行为:例如即时回复消息
忙碌代表生产力?
这个问题想必一年级的孩子都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但不幸的是,在当下的各种商业活动中,忙碌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生产力。由于度量的黑洞,很多知识工作者无法衡量自己每天的工作价值,企业管理者也很难衡量员工的产出。
因此大家都回到了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单位时间内产出产品的数量,用可视或者易于评估的方法完成更多的事。或者简单粗暴地增加工作的时间。
例如今天笔者的活动可以列举两个,一个是重新梳理一项复杂的代码逻辑,另一个是帮助同事装设备。后者占用的时间很容易衡量,这样的工作也很容易被认可。但是前者的工作是很难写入工作总结中的,原因在于人们可以问无数个问题,复杂到什么程度?梳理到什么程度?这项活动的意义在哪?其实也就对应了文中的度量黑洞这一特征。我可以确定这项活动对我这一周的工作都有重大意义,可是我需要很多额外的解释才能证明这一点,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
从客观的角度,我们如果能证明落后的生产方式对于收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可以对其摒弃。但是度量的黑洞会在此时出现,以至于我们无法得到一个清晰,准确的结果。以刚才的例子,我如果今天不完成梳理逻辑这项任务,第二天我还要继续进行,而且今天产生的很多想法和灵感都会丢失。这样的损失是会比帮助同事装设备大得多的,毕竟他明天还可以继续装,优先级并不高。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这一现象太普遍了,大到某个领域的热潮,小到某些软件的追捧。诚然,很多东西确实有其价值,但是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盲目随从?盲从也就算了,还盲目吹捧,鼓励更多的人盲从。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收益和新引入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甚至开始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
如今的网络,有时更像是将无趣的电缆和网络路由转换成无数的有魅力,令人兴奋的个人意识形态。
我们不再将网络工具看作由商业公司推出的产品,相反我们基于将这些小玩具奉为至宝,作为进步的象征和新世界的先声。
突然想起了脑残粉,其实现在时代的很多明星只是背后资本所立的赚钱人设,有些粉丝们看不透这些,他们将这些人设当作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这份真诚令人感动,但是这份幼稚让人遗憾。
总结
支持深度工作往往需要抵触新的高科技,以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如果我们有切实的衡量标准判断深度工作对收益的影响,当前的很多技术垄断现象很可能会崩溃,但是度量的黑洞模糊了度量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不必惊讶于深度工作不受重视,而各种花里胡哨的推文,点赞,贴图,发帖等行为大行其道了。
最后,从个人角度来看,假设当下的潮流继续流行下去,深度工作将会变得愈加稀有,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