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文是关于如何构建自我知识管理系统的思路澄清和记录,目的有两个:第一通过澄清思路,为系统的构建做好准备;第二刻意模仿练习老师的固定思考套路,先抄后超,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因此,本文内容虽为原创,但文章思路为模仿练习《永澄:下一版本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构思》。请大家阅读原版,真正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个多月,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到《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阅读当中去了,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反复阅读、积累概念、做脑图和流程图、总结规律。然而看起来,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有时候,会不自觉的问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呀?我这么做值得吗?会不会是浪费时间?然后会很快自我安慰,继续耐着性子做下去。直到昨天早上醒来,大脑里闪现出“库”这个概念,那一瞬间我好像抓住了什么,突然间就明白了,所有的路都不会白走,每一步都算数。看起来的平静很可能只是思想在进行内部碰撞和构建,是在孕育可发声的力量,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库”这个概念带给我的究竟是什么呢?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我对于知识的学习终于被拉升了一个平台,从零散的知识积累阶段进入到系统化管理阶段。一旦这系统形成,它将实现自组织的功能,而我的学习效率一定会由此而出现指数级上升。
概念澄清
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来源于李笑来老师)
管理系统:指用系统的思维(封装、结构、关系等)进行管理的方式。(来源于易仁永澄老师)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目的
1.澄清现有知识储备,清除无效信息,查补知识缺漏点;
2.结构化关联零散知识点,构建起可持续自我迭代的网状知识体系框架,减少知识存取的转化成本;
3.知识显性化,为价值输出和交换做好准备;
4.保持注意力能够集中在有效信息处理中,减少注意力浪费;
5.以此为节点,开始构建自己的个人成长管理系统;
系统模型
根据知识管理的目的,知识管理系统基本模型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8395/6bcfbb76cd9e7002.png)
信息输入: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已有知识;另一部分为新信息;
系统处理:对输入的信息记进行过滤、澄清、归类、结构,形成知识自组织系统;
知识输出:通过文字、图表、音视频等形式将知识显性化。
知识系统构建流程图
通过流程图将知识系统构建的步骤顺序显性化展示,同时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8395/c312e70080e610b0.png)
具体任务
所有的目标只有被具体化为可执行的任务才能够达成,根据知识管理的目的,做出具体任务安排:
1.以《财富》专栏的概念回顾作为切入点,启动现有知识澄清,构建概念库;(卡片工具/anki+Excel)
2.构建自己的知识分类标准;(xmind)
3.优化现有知识存储体系;(Evernote、欢喜云、讯飞语记、电脑文件夹、微信收藏、标签管理、幕布、processon)
4.优化现有成果输出平台;(简书、微信公众号)
5.整合目前的时间,进行精力管理;
成果要求
1. anki卡片库(每天3张以上概念卡片);
2.知识分类标准图;
3.以成果输出为导向的存储体系;
4.以个人品牌打造为导向的标准输出平台;
进度管理
因为是自己初次设计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框架,所以在任务进度方面不太容易做出精确地预估,但为了防止自己陷入完美的陷阱,预计用2个月时间完成框架构建。根据如下:以《财富》专栏为切入点的已有概念澄清,每天澄清1个,60天内可以完成;而分类标准、知识存储体系和输出平台的优化,1周之内可以完成。所以,2个月的时间进度基本合理。
同时用RSQC模型对自己的任务进度进行约束管理:
R(范围):这次任务的范围严格限制在知识管理系统本身的构建上,严禁过程中进行任何扩张;
S(进度):遵循MVP原则,以进度为导向,先完成再迭代精进;
Q(质量):因为自己的成本投入有限,在保证进度的提前下,不能对质量有过高的要求。同时因为自己初次尝试自我系统构建,所以,不完美是必然的事情,坦然接受自己的瑕疵。
C(成本):以个人精力投入为主,每天限制在30m之内,2个月为期限。
李笑来说我们要具备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这种“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根基之一。如果你是个“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很强的人,学任何东西,都感觉有着跟别人不一样的,比别人更多的额外动力。
这次一闪而过的概念其实就是这种细微的变化的一种体现,如果没有捕捉到这丝变化,也许我还在苦逼的埋头阅读,也许过两天我还会再质疑自己,但抓住了它,眼前就豁然开朗,新的台阶给了我全新的动力,让我能够持续前行。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正在做最基础的知识积累,你也有时候忍不住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别急,静下来,聆听下大脑的声音,抓住每一次细微的变化,实现自我更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