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1065期【文本解读】

第1065期【文本解读】

作者: 三人行语文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22-02-28 06:39 被阅读0次
        《桃花源记》妙要揣摩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妙在开篇朝代的交代,既写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暗示了时代背景,隐含了作者的情感波澜。

      妙在写武陵人的职业,正是因为以捕鱼为业,才会缘溪行舟,忽逢桃林,探寻桃源,这是作者写作的匠心所在。

      妙在“忘路之远近”,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恍惚、朦胧、迷惘之感,“忽逢桃花林”,便显得自然。

      妙在“忽”字,突然毫无征兆地就看到了一片桃花林,给全文笼罩了一种虚幻飘渺的浪漫情绪,亦真亦幻,与结尾再寻不得形成一种结构上的呼应。

      妙在“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影缤纷”的纯美描写,一片桃林,风姿摇曳,花飞花舞,唯美仙境,把人带进一种奇异的情境,为渔人的“甚异”作了铺垫。

      妙在一个“异”字,眼前的奇异之景让鱼人惊诧,也就自然有了“欲穷其林”的念头。

      妙在“欲穷其林”一句,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引出下文的桃花源。

      妙在“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的光亮牵引着渔人,也牵引着读者一探究竟。

      妙在“初级狭,才通人”,像一个人的探险,更能激起渔人前行的好奇心。

      妙在“豁然开朗”,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爽朗之感。渔人之心为之豁亮,读者之心为之明朗。这个成语也给人一种感悟:人生没有起初的“初级狭”,便不会有后来的“豁然开朗”。

      妙在对桃源环境的描写,寥寥几笔,就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土地平阔,房屋整齐,田地肥沃,池塘幽静,桑竹茂盛,村路相通,宁静安定的桃源画面。用笔洗练,引人入胜。结合背景,相信渔人一定是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看这一切的。

      妙在对桃源人的概写。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老少怡然,幸福美满。结合前面的环境描写,作者总体上写出了桃源的生命状态。

      妙在“乃大惊”的一个“惊”字,说明桃源人彼此熟悉,相处融洽,才会认出渔人并非桃源中人,而大吃一惊。同时也暗示从未有人造访过桃花源。

      妙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邀请渔人,拿出美酒,捧上佳肴,桃源人的热情好客不言而喻;也含蓄地写了桃源的生活富足,幸福安康。

      妙在“咸”字,有好奇,更有热心。

      妙在“自云”一句,写桃源人与世隔绝时间之久,亦写出桃源幸福之长,外界风云变幻,桃源和睦安宁,相比之下让人羡慕。

      妙在“具言”的简洁,“叹惋”的留白。“具言”之中应有战火连绵,社会动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叹惋”之中应该有对外界硝烟四起,战乱频发的慨叹,还有对世人流离失所,衣食难足的惋惜。

      妙在“各复”“皆出”,既呼应了前文的“便要还家”,又把桃源人的热情进行了渲染,同时也说明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热情质朴,在桃源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状态,为后文再寻桃源做了很好的铺垫。

      妙在“不足为外人道”的临别嘱托,一方面交代了桃源人不希望受到外界打扰,另一方面又与后面渔人的告密形成了对照,增强了故事的波折。

      妙在“志”字,表现了渔人想要重返桃源的打算,又为后文渔人告密埋下了伏笔,还照应了“寻向所志”这一情节。

      妙在“及”“诣”“说”三个动词,连续性强,句式短小,节奏紧凑,写出了渔人想告诉太守桃源之行的急切心情。

      妙在“如此”,笔法简洁,一目了然。

      妙在“即”字,立刻、马上,写出了太守听到渔人叙述后想要找到桃源的急切心情,也反映了人们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之情。

        妙在“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按着标志找,肯定能找到,事实上却迷失路途,寻而不得,与前文的“忽逢桃花林”甚是相似,亦真亦幻,亦梦亦醒,虚虚实实,朦朦胧胧,增加了桃源的神秘色彩,蕴藏着作者的心灵世界。

      妙在“欣然规往”,刘子骥,高尚雅士,心如止水,静守一方,但听说后也想找到桃源,可见隐士隐居的无奈,从更广阔的空间体现出桃源是那个时期每个人的心灵家园。

      妙在“后遂无问津者”,写出了作者内心无比孤独与落寞,文章至此结束,余音袅袅,耐人寻味。美好的桃源似乎就在眼前,等待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给读者留下了长久的思索。

      妙在“渔人”、“太守”、“高尚士”的人物设置,三个人物,三种代表。愚人代表平民百姓,太守代表富商官员,刘子骥代表清雅隐者,他们都希望找到桃源,从普遍意义上写出人们当时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妙在亦真亦幻的情境设置,让桃源永远作为一种理想生活,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引领人们去想象,去追寻。

        妙在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叙述生动,内涵深邃。

      妙在这个故事不仅表现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为每个人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有梦就有远方,有梦就有力量,有梦就会成功,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相关文章

  • 杏坛研修 || 孙永芳老师:文本解读的层次化有效探究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 文本解读时阅读主体通过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

  • 《崧舟细讲文本——第七讲潜入思维之一主题先行》

    王老师对前面文本解读与案例分析已做过六讲,我们简单回顾与梳理。文本解读实际上是文本解读主体和文本解读对象的对话和理...

  • day1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文本的特征,文本的主题内容、文本的结构、以及文本的语...

  •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明天的free talk 是关于文本解读,我在写的过程当中,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清楚文本解读的重...

  • 第1065期【文本解读】

    《桃花源记》妙要揣摩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妙在开篇朝代的交代,既写了故事发生...

  • 第1068期【文本解读】

    生命的另一种姿态 高平市北城中学 李平娟 “老师,为什么课文中写到’男女衣着,...

  • 第1098期【文本解读】

    好一个排比 文/高平六中 郭霞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带来了一群元气淋漓...

  • 第999期【文本解读】

    《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文/高平六中 郭霞 叶圣陶先生写道:“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

  • 第1118期【文本解读】

    你好,大鹏! 文/野川中学崔丽华 你好,大鹏!这是我与你的第三次相逢...

  • 第1118期【文本解读】

    你好,大鹏! 文/野川中学崔丽华 你好,大鹏!这是我与你的第三次相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1065期【文本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nk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