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作者外山滋比古若干年前的一本叫做《思考整理术》,如果不是这个名字很怪异,真不会留心原来是同一个作者,这位老先生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仍然笔耕不追,也是蛮佩服的。活了这么久,在读书这事上应该什么都见过了。比如开篇的这两句话就很有见地:
不过食,不偏食,能意识到阅读价值的人,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
一辈子连一本书都未曾读完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这样的并非无用之人。
深以为然。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提倡的“乱读术”到底是什么?
不参考他人意见,凭自己的判断选书,用自己的钱买书。买下之后虽然容易产生阅读的义务感,但如果读了一下觉得不好,中途就可以释卷。这种方法看似粗暴,但读不喜欢之书,只会收获甚少。释卷之后可以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将书读完。
随意买下未曾预想之书,并带有轻微的好奇心去读-这就是乱读。
每个人其实都会速读。从小时候起,看到一本不被允许读的书,孩子们就会争分夺秒读完,比如在课堂上看武侠小说,下课就要还给别人看。一堂课就能看一本书。
被禁止的阅读十分有趣,不是因为理解了内容所以有趣,而是因为没有理解才有趣。做坏事的意识支撑着偷偷阅读的快乐。
不懂之书,经过不厌其烦的反复阅读,果真就能够读懂吗?古人不拘小节,不会去追根究底,或许没有人实际尝试过真能读懂。但我认为,应该不是真正读懂,而是感觉自己似乎读懂了。
因为读者在阅读时带入了自己的理解,所以会有读懂的错觉。每重读一遍,读者带入的自我理解都会加深。这样一来到最后完全成了自己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久深信自己读懂了,也将所读之书内化了。
偏食和过食都不可取。为了学习而过度阅读专业书籍,往往容易成为知识的疯子。精通专业知识而对其他事漠不关心,一无所知的“专业呆子”就是其中一种。
书读完就扔也没关系。对书执着并不明智。记笔记也并非像大众所想的那般有价值。读完书后,就顺其自然地忘却吧。将重要的内容记下来,是一种贪婪的表现。
serendipity指获得意外发现的才能,尤其用于科学领域因失败而意外获得重大发现的情况。物理阅读法是指尽力正确读懂书中内容,普通阅读归为此类,但能否正确识读别人所写内容,思考起来却很麻烦。
乱读之书会给读者以化学性影响,即使书籍并不有趣,仍能在部分内容上引发化学反应,让读者为之热情澎湃,有获得新发现的机会。
回顾文学史可以发现,从未有在30年内升华为经典的作品。
写作时遇到瓶颈,怎么也想不出好的创意。这时,大都是深夜,我会断然地走到屋外,在周围散步片刻。再次回到书桌前时,刚才未能跨越的瓶颈,变得总算能跨越了。如此反复数次后,我发现漫然散步似乎能改善大脑功能。
“早饭前”是指早晨起床后到早饭前的这段时间,人类的大脑和身体均能快速运转,即使麻烦之事,也能迅速解决。夜间无论怎么思考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到早晨,自然会想出好主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