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稍微有一点点长,但我希望你能仔细阅读下去,虽然讲的是自媒体的事情,但我觉得能给你关于梦想、关于大学、关于生活的一些启发,如果觉得不错,期待你的顺手转发,谢谢诸位了。」
1。
2014年春节,支付宝和微信同时推动了我国的移动支付事业。
如果你还能记得这样一个画面的话:一到整点,所有人都打开一个叫支付宝的APP,疯狂地点击手机屏幕,此后的一分钟,没有人会管外边的世界发生什么,眼里只有手机里的那几分钱能不能被戳上一块钱。
与此同时,微信里的红包功能也正式上线,但大家都害怕那是金融骗局,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多人去使用它,但因额度可以小至一分钱的原因,微信红包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了出去。
有意思的是,那年许多人和我一样,即将面临中考。
我们跟着比我们大了五六岁的哥哥姐姐,在他们的指引下,给自己的手机安装了支付宝和微信。
春节联欢会我们直接选择了放弃,支付宝的现金活动以及被我们拆分成几十份的一块钱在我们聊天窗口内传来传去,偶尔领到一毛钱,我们就兴奋得手舞足蹈。
所以那会流行的金句是:地上一角钱没人捡,红包里的一分钱争着抢。
随后,快阅读、流行文化、移动支付等词汇迅速成为热词,稍微关注新闻的同学,语文考试动不动就出现这样一些评卷老师都摸不着头脑的词语。
但没有人注意的是,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回忆起四年前,那一年被我们称之为微信的红利年。
准确的说,是微信公众号的红利年。
在我们手机里常常翻到的文章,粗糙的排版加上16xp大的字体,这样的版面常常出现在我们父母的手机中。
然而那时,有相当多的人并不知道这些文章有个统一的出处,叫“公众号”。
同年5月,有个小男生在自己的宿舍里给腾讯上传了一张自己的身份证手持照,并在页面里敲下四个字“杂乱无章”。
他就是众多人熟悉的操着一口不太流利普通话的身材略胖的胖主编,张荆棘。
几个月后,我们从初中迈向了高中,有个笔名叫blake的男生,在自己的大学里面向全广州人,和同伴们自费3000元办了一场名为“用一百杯星巴克,和你们赌未来”的活动,迅速让一个叫“WhatYouNeed”的公众号红遍暨大。
四年后这两个青年号快速成长为头部大号。
“杂乱无章”通过写文,慢慢把内容转化成一个服装品牌;
因为主体原因,“WhatYouNeed”更名为“我要WhatYouNeed”,推文类型丰富了,活动种类丰富了,在脑洞打开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它俩,成为了青年号的一道标杆。
2。
这几年,世界在变化,但我们在教科书里喊的那句“这是历史的选择”余音还未停下时,哐当一声,高考把我们这一群人一脚揣进了大学。
但有意思的是,高三课堂上我们低头偷瞄的杂志,底部的文章来源,从我们曾经看到的作者谁谁谁,到后来的摘自某某某公众号。
《意林》和《读者》的稿酬也新增了一栏推荐费,只要是你认为好的文章推荐给他们,你也会得到相对应的酬劳以及一本杂志。
我们开始了解公众号,课余时间有机会我们也会在订阅号里看着我们自己喜爱的文章。
但在2017年高考前夜,微博刮起了一阵风,中国第一狗仔卓伟、名侦探赵五儿、全明星探等一大批微博八卦账号被封,账号所有内容被清空。
随后不久,这波封杀气息即刻蔓延至公众号,咪蒙、毒舌sir、南都娱乐等情感大号要么被禁言,要么被封杀。
也就是在这不久之后,一个全新的名词迅速输入进我们的脑海里,叫“自媒体”。
在头部大号被禁言的日子里,微博同样吵得不可开交,落井下石的、吃瓜看热闹的、道理分析的,甚至有人预言着微信公众号的衰落。
这都没有问题,毕竟和我差不多同一时间接触公众号的朋友们,此刻要么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小说、要么在全国各个景点里人挤人过着舒坦的毕业旅行。
不过让我们记忆最深的事情,也就是咪蒙举办的写作大赛。
虽然号被禁言了,但第一名50万奖金深深地触动着我们,那个曾经被我们当做神话一般存在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远不能及此。
此时的公众号数量也随着大号被封,再次推向一个小高潮,新号注册的数量以每天8000个迅速增长着。
等我们整理好行装认认真真码字的时候,猛然发现,因为年龄的原因,我们早已远离了公众号红利期。
菜市场的猪肉档阿姨也挂上了支付宝二维码;
过年时微信里的抢红包不再新鲜,远方的亲戚甚至直接丢一个200元的微信红包当成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春节红包。
一切都不再新鲜,一切都好像在错过。
3。
2018年下半年,文章阅读量在拼命地下滑,打开率也在不断地下降,为了争取爆文的产出率,有的文章也像机器一样,抛弃了情感,根据大众的选择,按照统一的方程式,写着UC标题,撰着万年风格不变的稿子。
一些写公众号的人也变成了精明的商人,粉丝刚刚破一万的号开始卖写作课,那个“月入过万”的标题也用着不腻,一次又一次地贩卖年轻人的焦虑,把淘宝上买来的水货卖上了数百倍的价格。
流量就像韭菜一样,全方位被人收割。
那么现在还在坚持写公众号,到底还有出路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我把公众号发展的模式简单的分为四个面,一个叫团队作战,一个叫个人作战,两者的对立面就是做的不好的团队作战,做的不好的个人作战。
我们的订阅栏里,像杂乱和WYN这样的存在,就是做得比较好的团队作战。
他们整个公众号,是立体的,从编辑到活动策划,都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去把公众号当做是一个公司运营起来。
另一个叫个人作战,这类IP个人属性极强,比如咪蒙、和菜头、连岳、雷斯林等等。
他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些人有着相当长的写作年龄,比如和菜头,起家是在博客,一写就是14年。
但其对立面,便是在茫茫人海中石沉订阅栏的公众号,他们可能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一时兴起注册的公众号,可能写了很长时间就选择了放弃,也可能只是当成兴趣玩一玩偶尔更新一下。
或许也有像我现在写的这个公众号,尽管人员结构不错,从撰稿到活动策划,但迫于读者数量增长的压力,在放弃与坚持间苦苦挣扎。
但不管形式如何,在17年末开始正式运营的公众号,早已不能单靠一两篇暴文就能换取大量的粉丝。
这样的机会已经过去,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往往因为曝光率的原因,让人难受。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营销大号,他们从不原创,单单靠转载小号的文章就能轻而易举的获得十万加,但文章原出处,从哪里来,就消失在哪里。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叫做死磕,文艺一点叫坚持。
但是:
这样的坚持,会不会就是一种挣扎?
这样的坚持,到底还有没有出路呢?
4。
2018年8月末,我在一家公司实习完毕,返程的途中决定放弃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一克松”。
我在群里跟大伙讲我们已经错过了红利期,如果现在即使每天日更,距离那个成功翻身的日子遥不可及。
那段时间我也不再写稿,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和朋友出去外边耍。
但在一次和小二少的主编聊天时,他对我说:公众号会被淘汰,但好的内容不会。
爱说的主编从台山坐高铁来到阳江,下车他就说:我现在就很佛系,不要管那阅读量,该写的写下来就是了。
写公众号就像一场梦一样,一直在放弃,也一直在重生。
或许不同的是,有些人写着写着就不写了,但自媒体的奇特之处是,尽管你们一些人不属于同一个团体,但你们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抱团取暖。
有一天半夜,我发了条朋友圈:
「 自媒体人可以说是一个族群,在你属于的那个圈子里,不管你是大号还是小号,大家都会相互鼓励。
你挂掉了,就有人过来给你找医生,别人挂掉了,你就会去帮别人找吊瓶,所以嘛,我觉得,这群做原创内容的人,我想,他们的人生,估计也是刚刚开始。」
所以我常说写文的路子是直的,但在公众号上写文是野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成长起来的到底是谁。
同为大学生,别人会因绩点、兼职而彷徨,你会因为接下来整个公众号的发展而迷茫。
同样都会恐惧,但对于走新媒体路线的人来说,这股恐惧,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后背是悬崖,没有得回头。
同为自媒体人,那种感觉可以用一段话去概括:
「 你曾经拥有无数伙伴,大家相互支撑,但在途中,有人放弃了,有人把旅途的终点置换了,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中信仰的是什么,坚持的是什么。
你可以不必为这件事花费所有力气,但在此之上,绝对不能留有遗憾。」
公众号不会是全部,它可能仅仅是一个载体,但那些撰稿的人,不管是自己的号,还是别人的号,每一词每一句都用心写下来,那一定是真实的。
但很多人像我一样,在敲下键盘的那一刻,公众号就是全部。
最后。
认识一个拾遗的编辑,我说很羡慕他,但他说:大家不认这个,离开了团队什么也不是,团队的光环很虚妄,跟学生会一样。
最后他说了句“提高自身能力吧”,我们就结束了谈话。
很久很久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纠结,在别的地方随随便便写点什么就能有成千上万个阅读量,但一回到自己这边,一切都好像打回了原点。
这和那些创业的人一样,明明别人做得风生水起,而轮到自己了,却一败涂地。
是能力不足吗?还是运气不好?
不知道,我也回答不来。
九月恢复状态后,我慢慢地走出了以前的那种状态,生活也规律了起来,唯一没有改变的是,类似于“自媒体到底还有没有出路”这些问题我也不再去想。
大学,本该就是用来好好享受的。
通过这无忧无虑的生活,获取快乐、获取知识、获取友谊爱情。
不管你是否从事自媒体,还是从事其他行业,至少在你迈开第一步的时候,一切都曾给你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希望。
只是并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一帆风顺,我错过了最好的写公众号时期,但并不代表关于一克松的未来是零。
我们在奔跑,我们在努力,我们希望我们的活动开遍大江南北。
现在的青年大号是我们的梦想,但我们也相信有一天,我们也成为了别人的梦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知道明天到底会发生什么呢?
所以,请相信自己的判断。
至于你未来到底能不能成功,我觉得,关键点是,你会不会后悔你最初的决定。
以上。
本文作者:一 先 生
本文来源:一克松(一个糟糕青年的聚集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