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梁宁产品思维课,她谈到关于角色化生存。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是怎么被训练成为角色的?这个过程一共有五个关键动作:第一个,确定目标。第二个,建立恐惧的边界。第三个,放入清晰的标的。第四个,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第五个,不断重复。这个跟我们从小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样的,说白了其实教育是违反人性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这个和产品思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同样的教育,就像流水线作业一样被打磨成格式化的产品,就像一颗螺丝钉,在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上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那是我们的本心吗?遍地都是六便士,多少人可以抬头看见月亮呢?书读的越多,越不接地气,我们看过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永远热血,永远年轻,听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誓死不渝的爱情故事,美得像童话。这正是我们这些凡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主义啊。
梁宁说到很多产品经理都喜欢说一个词,应该。用户应该怎样怎样,作为一个女性她应该怎样怎样…是这样吗?梁宁一语道破,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想一想,还真是啊。我们每个人最大的角色,就是我自己。想想独处的时候,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啊,所以为什么我们总希望别人扮演好我们期待的角色呢,比如好领导,好朋友,好恋人,好母亲,好女儿…我们最应该扮演好的,是自己!痛苦的来源,就是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所以说,好的关系,就是在一起觉着舒服,就像和自己相处,久处不厌。
梁宁说,做产品要放弃对用户的角色化预期,放弃设想用户应该怎么做,要去发现真实的用户。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却必然是不幸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都生活在丛林世界里,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做人和做产品也是一个道理吧,跳脱对角色固化的认知,才能触碰到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