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长物志》第134天2022年9月18日
卷八《衣饰,道服》
【题解】
文震亨介绍了深衣、月衣两种样式的道衣,语言很简略。道衣是修道之人所穿的衣服。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服饰属于汉族的传统服饰体系。早期的道教服饰没有严格的规范,后来发展成完整的道服体系,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服饰。普通的道袍都是窄袖,方便日常做事和修炼。文震亨介绍的深衣、月衣却是宽袍大袖。
【原文】
制如深衣①,以白布为之,四边延以缁色布②,或用茶褐为袍,缘以皂布③。有月衣④,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⑤。二者用以坐禅策蹇⑥,披雪避寒,俱不可少。
【注释】
①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所穿之服,又为庶人的常礼服。衣裳相连,前后深长,故名。
②缁色:黑色。
③皂布:黑布。
④月衣:月形之衣,即披风或一口钟,用以御寒。
⑤鹤氅(chǎng):鸟羽制成的裘,用作外套。
⑥策蹇(jiǎn):驱策驽马。
【译文】
道服的规格样式和深衣相似,用白布做长袍,四边镶上黑布宽边,或者用褐色长袍,镶以黑布边。另外有月衣,铺在地上如半圆月形,披在身上如鸟羽之衣。这两种衣服是坐禅、骑马和挡雪避寒时必不可少的。
卷八《衣饰,禅衣》
【题解】
禅衣是僧侣的衣服。文震亨介绍了一种厚毡做成的禅衣,来自西域。印度的僧侣最初只穿一件衣服,即“粪扫衣”,一般由垃圾堆或者坟墓上捡来的破衣服重新缝制而成,后来佛教的衣服发展成以各色碎布拼凑而成,这大约是表示要让人惜福,也可能让人通过朴素的穿着来戒掉贪念。随着佛教的发展,尤其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与中原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佛教服装也逐渐丰富。
【原文】
以洒海刺为之①,俗名“琐哈刺”,盖番语不易辨也②。其形似胡羊毛片缕缕下垂③,紧厚如毡,其用耐久,来自西域,闻彼中亦甚贵。
【注释】
①洒海剌:古代西域所产的一种毛织物。
②番语:外国语。
③胡羊:绵羊。
【译文】
禅衣是用厚毡做成的,俗名“琐哈剌”,是番语译音,不易辨别。它的外形像绵羊毛层层叠叠往下垂,厚密如毡子,经久耐用,来自西域,听说在西域也非常珍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