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中经常会应用锚定效应。比如,著名的连锁咖啡店Costa就是使用“锚定效应” 的行家里手。
当你走进Costa 点一杯36元拿铁咖啡并准备付款时, 服务员一般都会告诉你:“只需办理一张88元的打折卡, 这杯咖啡今天就是免费的。并且这张卡全国通用, 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到Costa 咖啡消费, 都能享受到9折的优惠。”
这套话术虽然很普通,但却很有效。根据统计调查的结果来看, 有70%左右的客户都会购买Costa的打折卡。
很多消费者之所以会办卡,是因为他们觉得:“我花88元办一张打折卡,不仅可以免费喝一杯咖啡,而且如果我以后每天都买一杯咖啡,然后打9折的话,那么我一年就能省得多了,这也太划算了!”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话,你可能就是那个被锚定效应所误导的人,这时候,你思维中的“系统1”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启动。
因为真正能够每天都喝咖啡的人其实是少数。绝大多数办卡的人,一年在Costa咖啡所享受到的优惠还没有这88元的办卡钱多。而且就算你天天都喝Costa的咖啡,天天都享受打折,可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商家所赚的钱,早已超出这88元的办卡钱。
从Costa 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打折卡作为商家营销的“锚”发挥了很好的消费引导的作用,因为人们总是潜意识地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但实际上,只要你办卡,最终受益的都会是商家。
像这样利用锚定效应来引导消费者,进行额外支出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在一笔大额消费支出之外,追加一些小额消费,人们往往并不在意,但换个场景单独支付一笔小额开支,人们则会谨慎得多。
所以大量商家才会主动采取捆绑、搭配销售的方式,让附加产品搭上品牌主打产品的“销售快车”卖出高价。
虽然生活不是赌场,但赌场中暗设的重重消费陷阱,生活中却随处皆是,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不论是珠宝饰品,还是衣帽鞋袜,不论摆放在哪里,与什么样的商品相邻,都不能改变它自身的价值,但人们却有可能因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与之相遇,便给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认定,这种看似“怪诞”的行为,实则源自于根深蒂固的思维偏见。
消费者若能反锚定效应而行之,在消费支出前,不去考虑它所标示的原价、不去思考它传说的品牌故事,只是从商品本身的价值出发,就能在相当程度上做到冷静理智地消费。
当我们了解这些消费者固有的种种消费误区,理解了各种日常生活中看似明智,实则并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就能慢慢学会重新评估一件商品的真正价值。
总结
锚定效应引发的“系统1”快思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影响,我们常常因为自己一些看似“占便宜”的事物出现,而启动自己的“系统1”快思考,导致自己不够理性,从而误入各种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