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下的上海”
走上海,要从零公里处的人民广场开始,这里曾经是上海人齐步走的起点。
即使如今十二星座般的共享单车挑都挑不过来,其实早在80年代,永久自行车就占据了大部分上海人的生活。
沿街摆放整齐的自行车,绿灯放行时几百辆车一起通过,这种阵势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是常事。
上海的变化,多到让人数不清。有时候前脚刚走过的街,再去就换了个样子。在脚步中丈量上海,再抬头看看四周的车水马龙,变化就是一眨眼的事情。
从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到后来的出租车,一步步走过来才发现,路还是原先那条,却拥有了更多新鲜的可能。
比公交车更早流行的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的晃荡声,厚厚一沓公交月票,是许多上海人童年的回忆。
小朋友都喜欢看电车上的“小辫子”,小辫子搭上了电线才能行驶。有电车的地方就有电线杆,当年的上海小年轻谈恋爱没地方去,只能荡马路数电线杆。
所以在上海,老一辈人把谈恋爱叫做数电线杆。
后来有了拖着车喉咙的巨龙公交车。几节车厢连在一起,容量很大,一平米能塞满十二个人。
习惯了坐公交以后,人慢慢多了起来。碰上人最多的时候,挤上一辆公交车很困难,下来就更加不容易了,有时候甚至要先把包丢下来,人再从窗户里跳出去。
更有意思的是,在红绿灯没有自动化的年代,每个路口靠的是警察人工控制信号灯。
老电影里交通警察青睐漂亮女司机,就把红灯时间拖延一些,为的是在爱情的道路上一路绿灯。(套路!
小汽车倒是要从解放以后说起。那时的小汽车只有热气没有冷气,开起车来,活像一个行走的大蒸笼。在那个年代,小汽车大多没有反光镜。
在没有变成大众交通工具之前,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有钱人的专利。
50年代外滩凤凰小汽车
到了八九十年代,小汽车时兴起来。那个时候的外滩大街上,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并肩穿行,一派大都市的热闹样子。
最早开出租车的司机们见证了上海的大变化。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肇嘉浜路来说,这是一条由臭水浜改建成的绿荫大道,是新旧上海对比的经典镜头。
肇嘉浜路对比图
努力寻找旧时的坐标,终于透过那根红烟囱,找到了印记。
在火车、飞机没有流行的时候,坐船出远门便宜实惠,成了很多人的首选。
曾经上海人去大连、青岛,全靠坐船,船票最便宜的时候,去大连只要九块八毛,携带行李也更加方便。
最夸张的是从上海去温州,虽然距离近,但船票十分紧张,有时候需要排三天三夜的队,才能买到一张票子。
金陵路常常出现的买票长龙,和如今抢鲍师傅和喜茶没什么两样。
部分图文资料来自纪录片《脚步下的上海》
地铁、滴滴、共享单车…有越来越多的方法,能带你我到达上海的任何角落。
却永远比不上爸爸的永久自行车后座,混合着瑞金路刚出炉的梦菲思咸棍小面包的味道,就像能去往全世界。
那个时候,这个城市诚诚恳恳,车、马、邮件都慢。
周日夜晚
宜怀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