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星期天
北京,太阳不够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7373504/c2abd054037d52f8.jpg)
朋友说,让我写写影评,会火。
我说,是的,写影评一定会火,但不会是我,我怕烫。
主要是自己不愿意去做,比较花费时间。首先你要看过至少一遍吧,其次要对影片脉络,主线要把握住的话,一遍也许就不够了。再者,还要在这基础上去提炼出影片所传递出来的思想。
提炼思想这个事情,其实每个人看过之后,感想是不一样的。好比,怎么看《西游记》是一回事,正着看,反着看,解读不一样。但最终结底还是不知道吴承恩老人家的初衷的。
所以,影评这个事情,最终都仅仅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不写也罢。
想起小时候,那时候学校还组织看电影,每看完一部电影,还要求写什么观后感。
啥观后感呢,长在小县城,接触的外界事物本身就不多。
所谓的观后感,都是课本上讲的,老师教的,然后用笨拙的语句,拼凑起来的。
然而,这并不是那时的观后感,看起来大同小异的原因。
马克思。
是的,就是那个提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马克思,
他说过,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是他所在的这个社会当中的,所有关系的总和。
意思是,没有人是孤立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受到他所经历的人和事,影响的。
小时候,我们的生活关系,生活网很简单,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连接触的知识也大体相同。
现在呢,相对来说比以前扩大了,社会关系,从事的职业(职业关系)也都各不相同,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自然而然比小时候更多的不一样。
不过我们仍然还在这个社会群体当中。
小时候,我们就是一个个小球体,在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球体内部,不断的吸取养分,逐渐变大。后来,我们从这个稍微大一点的球体中脱离出来,才知道这个稍微大一点的球体也仍然仅仅是另一个更大球体中的一个单元。
好比地球很大,也很小,只是太阳系的一员。
而太阳系又只是银河系的一点点……
一沙一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种,我们虽不能察觉,却又摆脱不了的“力量和规则”?
肯定的。
上次去上海,听说六子在,约了下。恰巧丽也在。
好久没有见过丽了,再次见着的时候,如果没有记错,应该快有2年时间了。这次见面,明显的感觉丽变了很多。
瘦了,比起以前更好看了些。
她自己也说,明显感觉瘦下来了。我问,咋瘦下来的?
她说,练拳。
我很诧异,在我的朋友里,练拳的朋友不多,但也不少,男性如同哥,女性如小蔚。我诧异的是丽怎么突然想起练拳的?
爱美也许就是这个规则,或许让自己更自信,更健康,也是这个规则。
她说,练了2个月,瘦了8斤。
的确更好看了。
她说,一开始练的时候,完全没有力量,完全是花拳绣腿。不过不着急,一开始就是想把姿势找准,一点点的让肌肉产生记忆,现在有那么点感觉了。
我问她,怎么个练法?
她说,打拳么?可不是简单的对着沙袋抽风,很有讲究的。
原来,从基本的撸铁开始,锻炼腿部和腰部肌肉。然后慢动作练习,感觉挥拳过程中,全身肌肉的发力情况和发力方式。仅仅依靠手臂和拳部力量,其实产生不了多大的打击力。
要从腿部蓄力,传递到腰部,再由腰部的旋转,将力量转到肩部,带到手臂,最后在拳部集中,爆发出去,才能产生强大的打击力。
听她说完,我脑补了下整个过程,有点像轴承传动,又有点像是三级火箭助力推动一样。要是我们能够在肌肉或者关节上设置传感器,记录下每次挥拳中,每一部分肌肉的发力情况,每一个关节的转动数据,再经过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也许就能更好的计算出发力的要点。
当然我这是瞎想,也不是不可能。
但我大中华悠久的武学历史,应该对这个方面有了很好的经验总结。
近期有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热点,丽是做投资的。
她说,她现在在全力的学习,关于基因解读的知识,为的是准备投资一家做基因解读的公司。
具体的产品我不得而知,但她的一个观点有点意思。
她说,我们现在的基因技术,其实还是处于很低的水平。之前所谓通过基因解读,比如来了解每个人的个人的家族病史啊,或者进而预警每个人可能犯隐性疾病的概率(白血病,癌症等等),其实都是不是很准确的。
这里面,一方面是技术原因,另一个方面也是伦理问题。
技术上不是不成熟,而是成本很高,成本高呢,又取决于市场大小。如果市场足够庞大,也能够摊低成本。
市场不够大,却又是个伦理问题,或者是个观念问题。
比如说,你去解读了,然后医疗机构告诉你,在10年时候,你会得癌症的几率高达90%以上。当你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毫无疑问,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积极的去预防,去治疗;另一个就是爱咋地咋地,就当不知道这么回事,到时真犯病了,当做是命。
我们说的这两种情况,其实是两种极端,也许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处于中间情况:一下子受到的打击太大,甚至会恶化自己现有的生活。
丽说,刚才说的这些,还有一个观念的影响。毕竟去检查了,其实就是有市场了。
中国人有四个字“讳疾忌医”。我们这一代好一些了,上一代的人,比如我的父母,我说带他们去体检,似乎是不怎么愿意。怕万一检查个什么情况出来,担心要死,吃不好,睡不好,本来没什么事,却硬生生的折腾出事了。
而下一代的人呢?不好说,毕竟这些观念,依靠的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福利水平,更多的是人类自己是否有能力面对的技术水平。
试想一下,多年后,所谓的癌症,白血病,帕金森等,想N年前的血吸虫,现在的感冒一样,能够被征服了,也许不是“讳疾忌医”,而是“怕病就医”了。
不过那时候,也许也会带来另一个方面的社会问题,这里不便多想了。
兴一利,必兴一弊。
我们突破了一个球体,必定进入到另一个更大的球体。
我在想,如果是我得到了这么一个检查结果,我会怎么去看呢?爱咋地咋地,当做是命?当做某种不知道的“规则”安排?
哈,其实我们这个民族,从历史上来看,就不是一个抗争的民族。我们喜欢接受,接受成功,接受失败,接受一切的安排。
从文学作品就能够看出,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或是《红楼梦》,我们对待命运,对待“规则”的方式,更多的是接受,而不是拯救。
喜欢金庸小说的人,一定都看过《笑傲江湖》或者《天龙八部》,一定都知道有个逍遥派,我也喜欢,“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自在逍遥,不论江湖,岂不很好?
其实《三国演义》通篇看完,得到的是什么呢?
不用去想,那首词说明了一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还有《红楼梦》里面的那首歌: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好了歌》。
我们都是很会自我安慰的一个民族。
按照丽的说法,在基因解读领域,中国市场也许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培育期。
西方无论在保险,在面对疾病方面积极就医的情况,都比我们要好,要积极。而不是我们的“讳疾忌医”,为啥?
因为,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我们更多信仰的是逍遥派,而老外呢,信仰的是拯救。
我们追求浊酒笑谈的桃花源,老外追求的是乌托邦。
川普的乌托邦,和我们的桃花源,还是两个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7373504/79f05d1d988ba46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