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与乌托邦——世俗百态655】

曾有某学者认为,将“乌托邦”意译成“桃花源”,也未尝不可。我认为,这实在是犯了基本的常识性的错误。
“桃花源”是陶渊明的传世之作,描绘了一个和平恬静、与世无争、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展现的是人们向往的一种逃离世外、超脱尘世的美好世界。
我认为“桃花源”从本质上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是一个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有着不大的贫富差别,但人人都能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
“乌托邦”是莫尔在《乌托邦》中虚构的一个奇乡异国。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显然,“乌托邦”体现了积极入世的思想,它要用其“美好愿望”改造这个世界。
乌托邦强调一切的整齐划一,而这往往便是泯灭人性的开始。乌托邦曾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美好幻想,却最终让哪些先行者跌入深渊。
王小波经常引用罗素的话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越是执着地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往往适得其反,反而带来更大的灾难。历史,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桃花源”与“乌托邦”虽然都寄托了人类的美好理想,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乌托邦,绝不是桃花源!
20181018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