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狂响:手机下隐藏的人性

作者: 酸菜鱼夫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15:36 被阅读99次

    元旦前夕,影片《来电狂响》疯狂来袭,上映首日即收获1700万票房,终结了《海王》连续多天的单日票房冠军蝉联。接下来的几天,即使是在工作日,影院里也几乎座无虚席,拿下了超3300万的单日票房。

    票房占比第一、排片占比第一、上座率第一、场均人次第一、口碑评分第一,《来电狂响》为2019中国电场届唱响了一曲开门红。

    影片爆红的原因一个当然是强大的名星阵容,乔杉、佟大为、马丽、霍思燕等让很多观众期待不已。他们也的确不负重望,特别是乔杉,将其独特的肢体语言穿插在嘻笑怒骂间,引来观众一阵阵爆笑。

    而更主要的则是影片直击手机文化后面隐藏的人性,让人唏嘘不已。

                                                               一部电影,八个国家翻拍

    其实,《来电狂响》并非一帆风顺,在上映前就陷入了“抄袭”风波。预告片一播出,就有人在网上曝料,这部电影抄袭自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而且无论是场景设置还是人物关系都如出一辙:同样是一群人聚会,同样是以手机为主题,同样是因手机信息公开后引发的思考。

    《完美陌生人》是意大利影片,2016年上映至今,已经有8个国家对其进行了翻拍,这8个国家分别是中、法、美、土耳其、希腊、墨西哥、西班牙和韩国,而且据说德国、俄罗斯、瑞典、阿拉伯也即将翻拍。翻拍如此之众,也就不能简单地用“抄袭”一词来否认它了。

    一部电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家去翻拍,不仅仅因为情感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之一,我想,更重要的是手机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手机已经不单纯是个沟通工具,可以说成为集工作与生活各方面需求为一体的万能宝箱,学习、购物、投资、摄影摄像,几乎无所不能。

    换个角度讲,正如《来电狂响》里所说,现在要查一个人的手机线索,可不只是通话记录而已,网购、观影、餐饮、照片等等,都可以成为了解追踪一个人行径的关键信息。

    最能形容现代人对手机依赖的一个词汇就是低头族,它是由澳大利亚麦肯和Macquarie大辞典联手精心杜撰而来的,专指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的亲友的一群人。

    还记得影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吗?

    “说好的把酒言欢,怎么把上手机了?”

                                                                       对不起,我要剥开你丑陋的外衣

    从基础功能——联络来说,手机已经实现了从短信到微信、从语音到视频的飞跃性变化,于是,世界在变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在缩短。然而从人性的角度看,这种便捷也造成了隐患。

    《来电狂响》故事很简单,一场七人聚会,一个关于手机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所有人都把手机交出来,放在餐盘里,微信、短信要让大家看到,电话要开免提接听。于是,一场啼笑皆非的戏码上演了。

    手机以各种形式暴露了主人公们上不了台面的私生活:私企老板吴小江与网络主播的礼物互动、性感沟通;寂寞主妇李楠与游戏网友的暧昧网上聊天;文艺工作者贾迪在与富二代白雪娇卿卿我我的同时,弄大了白雪娇闺蜜的肚子;职场女强人韩笑酒后被上司强奸并被拍照威胁;美术老师文伯与心理医生戴戴恩爱夫妻表相的背后是离婚的现实……

    当手机公开后,影片中每个人的隐私都被暴露,一个个道貌岸然、近乎完美的人的人性被一层层剥开,犹如被脱光了衣服,尊严扫地,颜面尽失。

    艺术虽然高于生活,可也源于生活,《来电狂响》的故事绝不是偶然,也许它们此刻正以其它形态,悄悄地发生在你我身边。影片内容除了呈现手机文化带来的信任危机,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来思索一下人性的课题。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带你看一场真实的人性考验表演

    南斯拉夫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人们称她为“阿布”),28岁的时候,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做了一场轰动世界的行为艺术表演《节奏 0》。

    阿布面向着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七十二种道具,包括玫瑰、羽毛、香水、蜂蜜、镜子、叉子、酒、羊骨头、解剖刀、钉子、锤子、手枪等等。阿布表示,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由于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性,所以,阿布承诺承担行为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全部责任,现场还请了公证人员作证。

    为了确保自己在表演中不作任何反抗,阿布给自己注射了麻药,使自己处在仅有意识而不能做出任何回应动作的状态。表演开始后,在场的观众们,有人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有人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有人在她身体上作画,有人帮她冲洗,还有人划破了她的皮肤…… 最后竟然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 好在被他人阻止下来。

    在被人施暴的过程中,阿布眼里已经开始有泪水,内心也开始充满恐惧,但是她始终无法做出身体上的反应。这次表演持续了六个小时,而这六小时中,只有一个人上前为她擦拭了泪水。

    阿布说:“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

    这次可视为人性考验的表演证实:在陌生人面前,在没有任何约束和责任的驱使下,无疑人性的恶占了上锋。

                                                                        向善还是向恶,是一种选择

    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几千年来让中外贤哲争论不休。不同的回答,导致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积淀成不同的社会制度。

    笔者认为,从人的生物属性来说,人性总体是倾向于恶的。正如荀子在观点中所阐释的,他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本性中并没有礼义道德,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

    然而,我们人类毕竟经过了几千年的进化,脱离了蛮荒时代,成为宇宙中情智最高的一个物种。这样,一方面情感和社会属性使得人们都有着向善的愿望;另外,道德舆论和法律法规则成为制约恶的法码。

    手机文化之所以为人所关注,是因为它无孔不入。手机的强大功能成为道德沦陷者的癖护工具,成为挑战教育与道德的利器,由于来势迅猛,隐伏于角角落落,让世界有些措手不及。人性的恶又有了新的滋生的土壤。

    这是对人性新的考验。

    从社会层面讲,我想,惟有在不断摸索的道路上,强大我们的文化底蕴,让人们找到自己的信仰,才会自觉自发地将人性的善的一面发挥极至,抵销恶的泛滥。

    而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很简单,向善还是向恶,无关他人,是你自己的一种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电狂响:手机下隐藏的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ko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