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肉嘟嘟的小可爱因为爸爸打了自己的小屁屁,愤怒地在房间奔走,边走边诉说着自己的不满:“天呐,我现在无法表达我的愤怒,你居然打我的屁屁,你考虑过它的感受吗,你至少应该跟它道歉,你该对你刚才的行为道歉……”小孩子的碎碎念仿佛并未影响到爸爸,他自顾自地忙碌着,看起来情绪很平稳,偶尔的回应声也淹没在孩子的叫嚣声中,这更加激怒了孩子,他围在爸爸身边说道:“你可不可以停下来听我说,你这样很伤害我们之间的感情,你知道吗?”爸爸忙完自己的事情,马上蹲下来跟孩子讲:“你刚刚一直在翻垃圾桶,而且屡教不改,所以才打你的。”孩子反驳:“我们现在说的是你打我屁屁的问题,你应该道歉。”爸爸无奈,虽然也没道歉,但看出了孩子维护权利的决心,要求跟孩子抱抱来和好,孩子嘴上倔强地唠叨着,身体还是抱紧了爸爸,还亲了一下,就此和好。
这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为了维护自己小屁屁的权利,跟爸爸对抗时候的情景,发生在一个国外的家庭。场景非常搞笑,也让我看到了其中育儿的亮点。
首先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家庭,孩子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是家庭教育氛围的体现。我始终觉得家庭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很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应该拥有掌控自己的权利,包括孩子。他们对于自己吃什么,穿什么,分不分享自己的玩具等都应该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当然家长也要做好引导和教育的问题,重在度的把控。各个成员能做到相互扶持,相互提醒,又不越界,都乐得轻松。
然后,孩子的爸爸妈妈情绪控制的很好。孩子的愤怒并没有点燃爸爸妈妈的怒火,爸爸还是四平八稳地继续自己手上的事情,妈妈一边拍着视频一边小声笑着。一方面接纳了孩子的愤怒,另一方面在孩子发泄的差不多的时候给予了回应,并通过亲密的方式传达给了孩子爱与接纳。
最后,我想说一下它的标题。“还好在国外,如果在中国这个孩子会怎样?”吸引人肯定是没错了,但我觉得即使放在中国,这样开明的家庭也不少,因为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了育儿的意识,很多都做的很好,所以我认为即使在中国,这孩子大概率也不会挨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