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公众号:画学(huaxuea)
“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
因为我的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梵高
一部名为《中国梵高》的纪录片
一经播出
曾引起巨大的反响
故事里的主人公名叫赵小勇
临摹梵高的画
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
临摹数量超过10万幅
早已成为了临摹梵高画的专业户
而绘画的开始,并不是有多热爱梵高
而是为了生存
二十多年前
初中毕业的小勇
便从老家邵阳到深圳打工
开始在一个陶瓷厂工作
虽没有多少文化
但每个月能领到1200快的工资
对于一斤猪肉只要三块钱的年代
显然来说已经很不错
▼
在一次工作之余的闲聊中
一个湖南的工友跟他说
他的哥哥在附近大芬村画油画
一个月都能挣个三千块
要带他去开开眼界
▼
赵小勇形容自己
第一次到大芬村的感觉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随便拉上一个路人
都能提笔模仿莫奈,伦勃朗
小勇被深深的震撼了
▼
回到厂里,小勇一夜没睡
满脑子想的都是大芬村
一咬牙,索性第二天便辞去工作
背起行囊,励志要创出一片天
▼
初次来到大芬村的小勇
还好有老乡的帮忙
老乡在大芬村从业已有十多年
小勇的绘画技法一开始便是跟他学的
但他也提醒小勇
“一开始,你可能一年都没有一单生意
要坐得了“冷板凳”
▼
于是两个大男人
挤在一间不足15平米的房子里
有时晚上热得睡不着觉
一晚上就要起来冲四五次澡才管用
第二天11点起床,一画便又画到次日凌晨4点
周而复始
▼
但坚持画了一年,真如老乡所说
一个单子都没接到
有时候饭钱都是借来的
后来,老乡建议小勇:专画梵高的画
因为梵高的画订单多
那半年
小勇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临摹梵高的作品
▼
《向日葵》《咖啡馆》《星空》
他画了有上百幅
▼
自觉火候到位的小勇
试着把把自己的两幅画拿到画廊去售卖
一家一家推销自己的作品
却几乎没有人愿意多看
▼
终于有个姓高的画商
去画廊收画,每次都看到小勇
于是终于收了他的两张画
那是小勇的第一笔交易
却比市价低了整整一半”
▼
于是,打那以后
赵小勇的订单便开始像潮水一般涌来
最多的时候
他的订单达到2000多幅
从每天上午十点到深夜
小勇就光着膀子挥汗如雨
有时连抽三、四包烟提神
直到这时,他才知道
这位画商可不简单,是做“做大买卖的”
他从大芬村收走的画
全被作为装饰品卖到欧洲各国
连续六年多
小勇都在和这个画商合作
有时忙不过的时候
妻子也会帮忙铺一些简单的底色
后来因为订单实在太多
他会承包给周围的画工
于是他成了小老板。
他的妻子专画《星空》、《向日葵》;
弟弟专画《咖啡厅》;
小舅子专画《自画像》
“大芬村是个好地方
市场就这么大
你画得好就有饭吃”
有饭吃有钱赚
小勇看来是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
很朴素也很直接
▼
后来小勇挂起了“专画梵高”的广告牌
在赵小勇看来
自己比梵高算是幸运些的
梵高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
而他却可以卖出十几万幅
大芬村是以出产油画出名的
世界上70%的油画来自中国
中国油画的80%来自大芬村
这里的人不是为了艺术
而是为了生存吃饭
▼
大芬村几乎有两万个
跟赵小勇一样的工人
在自己狭小的画室流水线般的生产着油画
有家人合作式画室
▼
也有流水线式作画
很快就能完成一幅画作
▼
在这里
画画不是为了艺术,
而是一种单纯的谋生方式
▼
这里每年能产出500多万幅油画
这些农民画工们在画室睡觉、吃饭、聊天,
生活基本都在画室中度过
▼
为了给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们就像机器一样每天重蹈覆辙的做着同样的工作
甚至同样一幅画,画千百遍都不为过
▼
明明是离艺术最近的一群人
生活得却并不像缤纷多彩的油彩画
但是画工们觉得比起打工
在这里画画有更多的乐趣和自由。
艺术的高产也让这个村子火了起来
在画商眼里
这可是个好地方
一小幅油画只卖个三五十元
再说到小勇
临摹了二十多年的梵高
如今他有个愿望
就是想真正的去看一下梵高的真迹
于是不顾妻子的埋怨与反对
于是在2014年秋天
终于真正的站在了美术馆的门前
▼
看到自己的画被印在纪念品商店的墙上
但是被卖到外国后
价格要翻10倍
当时内心还是有些小欣喜的
▼
这个梦他等了二十年
现在终于能看到真迹
但他却等到即将闭馆的时候才缓缓进去
▼
小勇把脸凑近梵高的画一看
声音没了之前的底气
“不一样,和我画的完全不一样。”
▼
太阳落山
小勇来到了梵高的坟前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
他没有香
点了三只烟
“也算是拜了师”
▼
回国之后,小勇已经不像曾经一样
为了挣钱吃饭去临摹
可能他也想像梵高一般被认可
小勇决定来一间属于自己的画室
画自己的原创风格
如今小勇已经实现了当初的愿望
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画室
而且还有不少人喜欢他的原创风格
虽然笔下不再有梵高
但是梵高给他带来的精神价值是最无价的
-- END --
欢迎留言
关注公众号(huaxuea),有机会免费领取画材9件套
《77套自学漫画手绘教程》
《素描 速写 手绘教程》
限时免费领取!
公众号:画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