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双手机械地敲着键盘,输入靠肌肉记忆就能完成的文字工作。李丽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她开始阅读,开始购买线上课程。
但每次购买完后,心中就会涌起各种理由: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充沛的时间、良好的氛围和一杯浓郁的咖啡。
但是工作日重复的工作占据了大把的精力,周末的时间奉献给了孩子,完全没有李丽想要的学习状态,因此花了许多钱的课程一直迟迟未开始,而李丽就这样在焦虑、痛苦和自责中度过每一天。
小王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他学科表现都是良好。唯独让他焦头烂额地学高等数学,一直耗到了大四。
原来,小王高中时特别不喜欢数学老师,因此就开始厌倦了数学。但数学是一个环环相扣,并且需要大量练习进行巩固的学科,一节课不明白就会导致之后很多学习内容都不会明白。到了大学,因为基础不扎实,高等数学一直挂科。
又因为害怕补考再次挂科,小王一到补考时就发高烧,因此连续错过两年的补考。但每次补考结束第二天,他又总能恢复得像从未生病一样的生龙活虎。
直到大四清考,关系到了毕业证获得的生死攸关时刻,小王不想因为一门科目让父母失望,也让自己错过四年的努力,因此他清考前一个月在图书馆没日没夜的恶补高数,所有课本的概念都确保理解,为了加深练习记忆,他把每个题目都做了三遍。
就这样,在大四清考的数学测试中,小王拿到了90分的高分,是所有清考中最高的得分。事后小王还洋洋自得地说,如果多给他一点时间,他可能还会考得更好。
学习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李女士买的是网课,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给自己充电,而小王则有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去攻克一门高等数学,导致他们感到焦虑痛苦甚至生病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现在普遍的社会病“拖延癌”。
应对“拖延癌”晚期的治疗,我们的意志力抵抗的效果,就像在空气中喷洒廉价空气清新剂一样,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徒劳无功。
今天我要分享的这本书《学习之道》,将会告诉你,如何不用过度依赖意志力的办法克服你的“拖延癌”。本书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入手,介绍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跨学科解读学习的原理,提供全面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技巧,让学习过程既轻松又高效。
《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经历让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芭芭拉•奥克利是工程学教授,本科专业是俄语。小学到高中数理成绩一路垫底,是一名妥妥的理科“学渣”。
因为她的工作需要学习大量新知识,甚至是头疼的数学知识。因此她放下工作,回到学校,用一系列科学的学习方法突破自我,竟然考取了工程学博士,成为了留任教授,同时兼职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副主席、专业工程师。这一系列的头衔,很难让人将他与当年的理工科“学渣”的形象挂钩。
芭芭拉教授还在MOOC、Coursera上开创最受欢迎的学习课“learning how to learn”,数十万人报名参与学习并从中受益。同时,本书一出版即高居美国亚马逊学习类图书榜首,是一本学习神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从拖延的危害、拖延的原因和治疗拖延的办法,三个维度来学习这本书。
一、拖延的危害
我们先来看看拖延的危害,拖延就像在服用微量的毒药。一时看不出影响,但日积月累,危害极大,越拖沓则会“更拖沓”最终一事无成。
拖延是虚荣心的温床,使人陷入虚幻的自满,导致让自己基础越发不扎实,会留给他人办事不牢靠印象,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二、拖延的原因
关于拖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 分心
拖延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多事情让我们分心。例如,打开电脑开始正式工作之前,因为电脑开机需要时间,这个时候可以查看一下某宝购买的商品的物流进度,然后随手点进推荐宝贝的链接,接着同类物品的搭配,最后加入购物车后计算一下价钱再决定时候购买。这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完成后基本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2、 感到不安的事情
医学成像研究显示,恐惧数学的人会回避数学,因为仅是想到数学就让他们畏缩了。当他们冥思苦想地对付数学的时,大脑中的痛觉神经就会被激活。
3、不假思索的习惯
拖延问题就出在它是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你往往在无意识间就开始了拖延。
三、治疗拖延的办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芭芭拉奥克利给我们提供了两类不同的方法:
1.大家最关心的不用“过度依赖”意志力就可以对抗拖延的办法。
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高考结束选择专业的时候,自己总是会选择一个看起来很有趣的专业。但是这个专业可能需要某些学习科目基础非常扎实。比如,学习天文学就需要很深的物理学和数学基础。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不如尝试一下你更擅长的领域。比如,你的历史功底很好,而且对地理知识又相当热爱,不如学习考古专业。这样既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让自己学习更加地轻松。
而且考古也是一个人才稀缺的行业,更能凸显优势。这样未来的工作方向也清晰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容易体会到乐趣,更容易应对自如。而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还可以关注天文,补充课外的知识。这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第一个方法:“积极寻求好的建议”。
作者同时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每天学习一点知识,分解工作量,专注而简单地工作。
利用番茄工作法,每次聚精会神地学习工作25分钟,然后停下来休息。关注25分钟内的过程而不在乎结果。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因为每次专注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更容易做到,工作和学习就在一个个短暂的25分钟里拼凑完成了。
第二类方法:利用“习惯”这个兼具黑白特性的“小恶魔”,助我们一臂之力。
之前有提到过:拖延问题就出在它是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你往往在无意识间就开始了拖延。
举个例子:当你在准备开始奋笔疾书的时候,朋友一条信息赫然出现在手机屏幕上,问今晚是否有约,要不要一起吃饭。
然后你满脑子就开始盘旋“今晚想吃什么”“要不要开车”……
当你在时间悄然流逝的30分钟后,突然想起来马上要上交的材料还没做完,又会捶胸顿足抱怨自己没有克制力。因为朋友的信息,其实可以在告知其稍等片刻后再去处理。
这种看到信息立马分散注意力的习惯,似乎是经常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芭芭拉奥克利教授通过4个环节,告诉我们如何驾驭习惯这个“小恶魔”为你所用。
信号
首先是信号,识别让你进入出窍和拖延状态的导火索。信号一般分为:地点、时间、感受和对他人的反应和刚刚发生的事件。就像刚才来自朋友的信息就是一个导火线,所以要果断切断信号来源。
比如在番茄工作时间25分钟内,手机提示静音或者放远,培养自己不看手机和间歇性不回复信息的习惯,这样也能让你身边的朋友们,习惯你专注工作期间不要打扰你的习惯。
反应程序
其次是反应程序,这是你在习惯某件事情并接到相应信号暗示时作出的常规性、习惯性的反应,即“出窍”的状态。习惯这个“小恶魔”的“出窍”状态可以帮我们节省力气,为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进行别的活动。
但有时候也会造成破坏性。比如习惯性维持体态不良的坐姿去写作业,会导致脊柱侧弯,影响身高和身材发育,甚至影响五脏六腑的正常工作。因此,我们必须主动改变旧习惯。
改变的关键在于制定计划,培养新习惯。运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计时,对改变对信号的反应上非常有效。
奖励机制
然后是奖励机制,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造成神经层面的欲望。要想克服之前的欲望,就要来一个奖励。只有当大脑开始期待这个奖励的时候,关键的转变才会发生,你才能养成新的习惯。
比如,你坚持25分钟内没有看手机,当时间一到,你就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给自己点一份甜品或毫不羞愧地刷一下短视频或电影,这都是很好的鼓励。
信念
最后是信念,在《秘密》一书中展示了许多人对“吸引力”的见证,通过正能量的强大信念,吸引到自己所要成就的自我。换言之,就是当你对新习惯的效果的坚信不疑时,才能帮助你渡过难关。
芭芭拉•奥克利教授也强调了在培养信念建立的时候,可以多和拥有这种信念的同学相处,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建立鼓舞人心的氛围。
例如,在学习和工作之时,大家约定把手机集中放置在某个区域,互相鼓励。另外,作者还推荐了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叫做“心理对照”。就是将现在的状态和你期望达到的状态进行对比。用达成计划之后的状态来鼓励现在的自己,告诉自己“好日子”就在眼前触手可得的位置,只需要再努力一下就可以。
总结回顾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首先,我们一起学习了拖延的危害,其实,我们找到了导致拖延的原因;最后,芭芭拉奥克利教授根据拖延的原因,给大家提出来两方面解决拖延的办法:第一个办法是用“积极寻求建议”和“每天学习一点点”帮助我们解决拖延的问题,;第二个办法是运用“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信念”四个环节,构建新习惯。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你学会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