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3338/da9fd0f5011c7a71.jpg)
最近,闲暇之余,读了一篇散文,名字是《人的病》,作者是贾平凹,就是那位写长篇小说《废都》、《暂坐》和《秦腔》的陕西著名作家。
作者一开篇就把自己染上了肝病的事儿摆了出来,成为了文章的引子。接着,描述了他受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各种歧视,尽管他非常努力地尽到了防范的注意义务,比如公筷公碟的使用,嘱咐主人对自己用过的餐具进行高温杀毒,却没有换来大家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到自己家来串门的人得知他患有肝病,嘴里客套地说着没事,却吓得落荒而逃;他应邀去朋友家,离开时刚一出门,分餐吃过饭的碗碟,就被主人扔在地上打得粉碎,看得他心里拔凉拔凉的。
不过他很快发现,被人歧视也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他把“我得了肝炎”当成了顺理成章的挡箭牌,可以轻松拒绝参加平常本就不喜欢参与的各种活动,同时也成了他一个合理的借口,可以一本正经地拒绝接触平常本就不喜欢而又不得不接触的人,作者把自我作贱的妙处用到了极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倒也心里舒坦了很多。
对于不喜欢的人和事,他觉得“我得了肝炎”真是一个对付他们的好工具。但对爱他的亲人来说,他又犯了愁,做出各种小心翼翼的夸张动作,防止病毒感染到他们的身上,但即就是亲人,稍不注意也会伤到肝病患者的那脆弱敏感的神经,就像家人用高压锅蒸熏他用过的餐具,他都觉得“那烫泡的,蒸熏的是他的一颗灵魂。”
到了传染病院,作者更进一步写了肝病患者所受到的歧视和他们的孤独和敏感,在他的眼里只有院子里血红的玫瑰和勤劳的蚂蚁不会歧视他,就连那挂在墙角的蜘蛛网、病人的代号、卖饭的师傅、打针的护士,都在各个环节或多或少地歧视着他,落寞和孤独使他变得更为敏感,尤其对大树上猫头鹰的描写和联想,更让他的心里愈发地悲凉,猫头鹰发出的那凄厉的叫声,阴森恐怖,让人不寒而栗。
而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同为肝病患者的病友,他们之间那种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给他带来了温馨的感觉,让他体会到了守望相助的人性光辉。他认为患者之间的“这个关系网是受歧视之下,在生与死的分界线上建立的天长地久的友谊,他比那些互为利用的情网、乌七八糟的网纯洁高尚的多”。
作者整篇文章用了极大的篇幅,描述人们对肝病患者歧视时的种种表现,尤其是从动作、体态、眼神和语言来看,逼真传神,细致入微,他的观察能力和洞察能力让人非常佩服。他对人性的弱点讽刺意味浓厚,认为肝病患者是病了没错,而看起来健康的人却也同样得了病,而这种病是心里的也是心理的,这恐怕就是为什么文章写着肝病患者的所见所闻,而标题却定为人的病,这或许是其中的大概原因吧。
从最早编入中学课本里的《丑石》开始,怪才贾平凹的很多散文我都很喜欢,他的文章总是那么风趣幽默,有很强的画面感,这篇散文也不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