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总是被推荐给年轻人阅读,因为要让年轻人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活出一个精彩的自己。事实上,人人都有思维里的墙,而且是各种墙,买房,过安稳的生活;考公务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做稳妥的人……
我的一个朋友,他的人生就是被设计好的,初中毕业去当兵,因为他的父亲当时是武装部的领导,顺理成章。退役回来父亲又送他去读师范,师范还没毕业,就被父亲安排结了婚,婚前他甚至没有见过女方几面,为此,他绝食抗议,无果。婚后顺理成章地有了孩子,他也顺理成章地做了老师。心有不甘地他一辈子最惊天动地地一件事就是参加考试,后调入刚刚筹建的电视台,而这个惊天动地是瞒着家人完成的,木已成舟后,家人都震惊,尤其是父亲的震惊可想而知,本来我想,他算是深受其害了,可是,他在自己儿子身上几乎是如法炮制,儿子高中毕业考大学,他全程设计,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毕业后做什么,安排地妥妥当当。儿子毕业后参加工作没几天,他就安排儿子相亲,然后就是迅速结婚生子,他不到五十岁就已经当爷爷了。我不知道他儿子会有什么想法,但我很替这个年轻人惋惜。在北京读的大学,完全有希望过不一样的人生,可以离开这个小城市,搏出自己的精彩,但是被父亲安排着,其实已经走完了他的一辈子,因为他前面的路闭着眼睛都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而我选择这本书作为读书沙龙共读书目时,是基于这样的观点:
其一,是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的安全感。我们不仅自己在追求安全感,还把这样的思维牢牢地植根于自己的孩子以及身边人,于是,我们一直不断地传输着要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才会有好工作,才能买得起房、结得起婚、才能幸福……这样的观念,但认真深入地想下去,这个真的是悖论!为什么?书中有答案(⊙o⊙)哦!
其二,我们已经安定下来了,那么还有必要读这本书吗?我想很有必要。原因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安定、安稳,还是一种对安全感的不确定,而通过阅读,我觉得我们可以确定一点,我们是安全的。而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够安全,是不由我们做主的。不是吗?德芬老师不是说,人一生就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吗?我们是不是能够很好地界定呢?所以,阅读这本书也是可以让我们明确,我们无法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我们只能管好自己的事,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去做选择。
就如余华的《活着》中的富贵一样,能够继承一份丰厚的家业,但是他就是要败家,而且败得十分彻底。按说他的父辈那样的敛财,目的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孙能够享福吗?真的享福了吗?恰恰是败了家后,在土改时的成分认定上,富贵侥幸脱离了他原本的阶级而逃过了一场劫难!败家是富贵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实际上让他因祸得福啦!想想也是很滑稽的,而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这么令人啼笑皆非。
很多时候在读书时,会不自觉地想到之前读过的一些书籍,互相印证下,才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貌似是有章可循的。
现代人在孩子考上大学后,就开始给孩子筹划着买房,殊不知恰恰因为买了房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高晓松的话真的让我十分震撼:不买房,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住哪儿;买了房,我就只拥有那么一个角落了。然后再看看身边的人,会发现很多人成为了安全感的奴隶,本来孩子在外地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可就是因为自己还有一点点权力可以用到,所以就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回来,然后和自己一样,进入一个旱涝保收的机构,买房结婚生子,过一个都不用过多想就知道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生。唉!人生那么多的可能性就此完结,是不是也很可悲呢?
拆墙,拆墙!研读拆墙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