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彝族漆器,源于生活的艺术。
【漆器及其文化】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桼,木汁可以髹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凡桼之属皆从桼。”“漆水,出右扶风杜陵岐山东,入渭,一曰入洛,从水,桼声。”桼字是象形兼会意字,桼字像采漆时,割开树皮,漆汁流下来的样子,借以表示漆汁。“漆”是由“桼”演变而来的,并且逐渐取代“桼”的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8626/a6b0ab5bfde7f9df.png)
漆就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部流出的一种乳白色液体,可以用来髹涂器物,俗称“大漆”,又称“国漆”或“土漆”。“坚牢于质”、“光彩于文”是大漆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因此,大漆无论是在实用领域还是在装饰领域都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8626/7100b8d952dce99b.png)
中国是漆树原生地,是大漆的故乡,是世界漆艺发祥地,漆与丝一样,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考古发现,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开始以漆髹物,世界上最早的漆饰实物是距今八千前跨湖桥文化出土的“漆弓”。夏商周时期,漆器上已有精美纹饰,并有绿松石和蚌泡镶嵌。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工匠群体,创造了中国漆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漆艺的发展,以战国秦汉为高峰,以唐宋为复兴,以明清为繁荣,贯穿中国历史全程。漆器的千文万华,精雕繁饰,凝聚了自然力量和人文精神,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给生活带来便捷,让身心得到愉悦。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8626/4487b85e154e4c5a.png)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漆器制作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与丝绸织造、陶瓷烧造等一起,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全球物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然大漆具有无污染、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是最环保的涂料和粘合剂之一。它可食、可用、可入药,有益身心健康。
大漆是一种有丰厚的历史积累的材料,足以表证中华文化的精神质感,髹饰是建立在大漆这种独特的材质上的,材质与技艺相互成就,材质承托了技艺的思考,技艺对材质充满敬意。这一切是通过操作各种工具来完成的,工具是手的延伸,与手一样也是具有灵性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8626/f04771fc7ee8d08c.png)
漆这种传递着中国历史文化质感和温度的良美材质,深刻影响了人类日常生活,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而大漆髹饰技艺广泛用于建筑装饰、家具、礼器、明器、日用器、摆件和佛像佛具等,承载了儒释道哲学和东方审美理想,为东亚及世界各国人民尊崇和喜爱。大漆髹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积淀的永恒隐喻和追求极致的精神价值,成就了它无可取代的独特美感和文化内涵,这种无与伦比的品质也是漆器制作虽然耗工繁巨,却几千年不间断地被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8626/9929f480955c2076.png)
漆器是纯手工制作,耗时费力,加之土漆漆膜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环境是才能慢慢干燥,工期长、劳动量大。在过去,只有皇室和达官贵人方能享用,价值极高。
【彝族漆器及其文化】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美誉。而位于大凉山北部喜德县红莫、马果两座大山之间的米市河畔,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村落,它就是著名的喜德县依洛乡阿普如哈村。自古于今,阿普如哈村的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所不同的是,居住在该村、占该村人口绝大多数的吉伍世家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以制作餐具为副业,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别具一格,在广大彝族地区世代相传的“苦补依三阿普如哈都”,即意为:阿普如哈是盛产五颜六色餐具之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8626/7f2c87bce08c650c.png)
1000多年以来,彝族人民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发展了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其中就包括极具地方特色的彝族漆器。彝族漆器采用酸枝木、樟木作坯胎、野生土漆和各种矿物颜料作髹饰,纯天然,无毒(不含铅)、无异味、耐酸碱、耐高温、不脱漆、经久耐用。根据我国医学典籍记载,酸枝木、樟木及天然土漆均有防毒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功效。
从前,在尚武的彝族人拥有一套漆绘的盔甲,是尤为自豪的事。在彝族歌谣《万事万物的开端》中,漆器是由狄一伙甫所创,距今约一千七百年。传入吉伍家支以前的历史,已不得而知。
彝族漆器为外界所知,却是因一个美国人。1994年11月,美国人类学者斯蒂文.郝瑞深入喜德县的洛嘎村进行田野调查。彼时,洛嘎村还是阿普行政村中的三个自然村之一。其他两个自然村也在附近的山腰上,其中一个就叫阿普,三个村寨中数十户人家,均属于吉伍家支。男人无一不制作漆器,他们称是自己的祖先发明了漆器。郝瑞在洛嘎村目睹了漆器的整个工艺流程,并详细地记录下来,成为后人对漆器考究的重要来源。他甚至成了海来家支收认的成员,披着“瓦拉”(毛毡)在贝克莱大学演讲。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8626/c23ea2ef8505d8c4.png)
工艺固然珍贵,也许更为迷人的,是背后古老神秘的诺苏文化,漆器只有红、黄、黑三种颜色,代表着诺苏人崇拜的事物。人类学者认为,人对他所知道的、最善良最高尚的东西,必然怀有神圣的敬意。彝族人崇尚黑,黑色是土地的深沉,社会阶层以“黑彝”为贵 ,“白彝”为卑;火带来光明和温暖,每年的火把节是凉山州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的红色,也理所当然成为漆器的颜色之一;在人类自然崇拜的历史上,凡人唯有仰望才能看到的太阳,一直是重要的信仰,诺苏人也不例外,三原色中的黄色,便象征太阳的光辉。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8626/20c0334a7ab40166.png)
彝族人崇拜山和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从古代沿袭下来有祭祀山神和祭星等活动,这些风俗被形象地描绘到漆器上。此外,彝族人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也是漆器纹样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日、月、花、鸟等元素,通过纹路、色彩的组合形成图案,出现在漆器上。所有纹样中,形制最高、寓意最丰的是山水图,一般只用在固定的漆器上,比如高脚盘、马鞍、剑鞘和牛皮碗。
丰富的线条,神秘如图腾般的纹样,古老神秘的彝族漆器,无疑是彝族最有文化的“活化石”之一。正如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的教授阿库乌雾所言:“那些世代珍藏也可以随时变卖的漆器,工匠们的青春和智慧难以估价,而更为宝贵的是,木与人,与周围的空气、水土和时光,达成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神秘而美妙的默契,那可谓价值连城。”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8626/bf28e9bd80f9aeb6.png)
彝族人对红、黄、黑三色的崇拜流传千年,永恒三色文化最集中体现莫过于千年流传的彝族漆器,彝族人用红、黄、黑三色在器皿上勾勒出民族图腾,彰显着整个民族的性格与气质。彝族漆器文化,在彝族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实属别具一格的一颗灿烂明珠。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木料的选择到纹样绘制,传统彝族漆器工序达40道,繁琐而奢侈。若依照最传统的做法,从采伐原木到验收、清洁,整个漆器的制作过程少则13个月,多则3年,然而一件漆器则至少可保存30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它们具有朴实生动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彝族文化的宝库中,漆器象一颗晶莹的明珠,闪烁着璀灿的光芒。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8626/e96627fc1d258886.png)
【思考】
目前,我国漆艺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20余项,使用漆材料的省级非遗项目有50余项,同时也是漆树苗和生漆原料最大出口国。在复兴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新时代形势下,我国的大漆产业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突破行业瓶颈的压力。漆艺是一个小而专、精而巧、高大上的古老产业,如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大漆之美、大漆之用、大漆的健康与环保,如何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自信、传承振兴,是漆艺传承发展联盟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并且,我国在生漆加工与应用、漆工艺基础研究、产品设计、大漆知识普及和消费群体拓展等方面,与日韩等国仍存在一定差距。生漆及生漆加工制品,缺乏明确、广泛接受的标准,化学漆取代天然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欺瞒消费者的情况普遍存在。院校中的漆艺专业偏于漆画和艺术创作,对漆器制作及传统漆工艺的重视程度不够,与行业互动不足。在市场上,大漆制品受众面不广,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产品供给不足,产能相对较低,从业人群相对较少,漆树种植和采割人员生活缺乏保障,漆艺传承后继乏力。
【部分参考资料】
中华网《彝族漆器:流动的盛宴》
央视网CCTV-10科教频道《[探索发现]彝问(三)繁花彝族文化的传承》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凉山彝族传统漆艺文化变迁——兼及保护与利用》(张建明/文)
维普期刊《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情况调查研究》(马锦卫/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