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书,但是名著读的不多,经常赶时髦。选书的标准就是哪个流行我就速速翻一遍,然后筛选出还不错的,最近我选的就是李娟。李娟的文很淡,淡到读的时候必须要好好地看,不仔细就雁过不留痕,一下子划走了,但如果看进去了,就像喝了一壶很淡的好酒,入口并不惊艳,后劲起来了,滋味十足。
比起小说,写散文其实很难,因为这种文体天生体质“弱”,无法与快节奏满天飞的短视频抗衡,这种文体也缺少“爽点”。散文如果用来讲故事,就有点太短了,缺了跌宕起伏。就像中小学必读《散步》,一家人一起去散步,我背着妈妈,妻子背着儿子,我们背上加起来就是全世界。情节很简单,重在抒情,如果做视频都用不了几个镜头。散文如果用来写人也是不够的,就像写了个巨型朋友圈。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爸爸深情送别儿子,像一副细细描摹的画,父亲就在这一笔笔的描绘中越来越清楚。散文用来写景就像那道川菜开水白菜,看起来很寡淡,吃一口才有味道,可很多人被这道菜的“长相”击败,读不下去。像郁达夫《故都的秋》,写了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写了景色,又不是仅仅写景,每一处都透着淡淡的忧愁。而老舍《济南的冬天》每一处都在写冬天,可每一处冬天都饱含了作者对济南的爱。他写到:“济南是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我看了这个,觉得济南冬天太美,一点都不冷,就勇猛地去了一趟过冬,结果被冻惨了。
写散文的人不能着急,急着出名或者赚钱都不行。散文不是网文,写几章就能爆火,读者订阅好几千。散文不是小说,小说能一气呵成一个好故事,散文需要对生活和人生点点滴滴的感悟,所以散文看似不长,实际需要的创作时间反而不少。
也许是散文选择了李娟,或者是李娟命中注定写散文。她不着急,心绪平静开阔像阿勒泰的大草原,她笔下的妈妈会为冬天冻伤的鸡做衣服,最后这些鸡太瘦了,熬过了被吃的命运而得以善终。她笔下的狗会缩起前蹄,站起来看方向,一看一个准。没生活在草原,没看过辽阔天地的人很少看到站起来的狗。当然,没看过辽阔天地的狗也不知道站起来看方向。
文学鉴赏中有一个词叫“陌生化”,就是描写熟悉的事物,要用文字使它“陌生”,以获得阅读的新鲜感。李娟的文章不靠文字或者修辞手法产生新鲜感,不着“技”,它把生活本身陌上化, 使生活产生新鲜感。因为我们太熟悉城市生活,与自然链接太少,对其他生活形式的体验近乎干涸,李娟的生活对我们是陌生的。在她那里,草原上的骆驼会发脾气会放臭屁以示抗议。炒菜的锅底漏了,炒的时候漏出点点星光,就像放了几颗星星进去。而寒夜里的火炉,就是房屋中跳动的心脏。她的草原生活如此随意,上一个这么煽动我的还是三毛和她的沙漠,三毛给外国人说:吃的粉丝就是天上的雨,而紫菜是我们中国人的复印纸。
所以, 有问题的不是散文的体质,总有人是调养的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