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对祖先的敬拜一定到场,如果不亲自去,如同不去一样。孔子说“:“不知道有没有神,我就跟有神一样来要求自己。” 孔子凡事必亲自参与,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从不敷衍对祖先的敬拜。说明孔子做事是有原则的,不管“神”在与不在,做人都应该踏实、本分。
孔子其实平时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方面的而不是宗教方面的活动。
以现代人视角来理解,体现了孔子的一点狭隘思想。孔子虽圣人,但也是人,也有局限性,实事求是,不同时代有不同认知。
中国社会对做了违背道德良知的人惩罚太轻,又有人情世故,违背道德良知的人惩罚一次到底,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以儆效尤,杀鸡儆猴,唯有严刑峻法,才能遏制邪恶的势力。
如果孔子不信鬼神,为何如此重视祭祀?为何如此强调祭祀的时候要如同鬼神就在眼前?为何强调必须亲自去祭祀?所以,孔子作为“知天命”者,很清楚鬼神的存在,必须尊敬,只是强调要做好人该做的事情!
孔子认为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还怎么看得下去呢?不仁,心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和利益。当一个人心中只有自己和利益,没有仁爱之心,没有感受他人能力的时候,他对于这些礼节也无法理解,感受不到这些意义所在。所以,归根到底,礼的背后还是仁。孔子认为,人心中要有别人,不能太自私。自私的人,你行这些礼节,装腔作势,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子是特别注重内心修养的一个人,他要求自己行为合一,也强调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爱护和尊敬别人。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的做事一贯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内心需要培养柔弱有触感,对他人、对这个世界要有感知的爱心。而不是一颗僵硬、官僚、按部就班的坚硬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失去了同理心,更缺乏作为人的应具备的仁爱与善良。做事没有的道德底线,心中没有畏惧,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正确而且坚定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大事有主见,小事能操作,心态自然会好。
其实,人是可以支配自己的价值观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之路的走向。有了正确清晰坚定的价值观,无论世事多复杂,道路多曲折,你心里是踏实的。放弃对价值观的主动权,在价值观上随大流,是对你人生是最大的不负责任。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坚守内心应该坚守的做事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