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阿明在耍手机时翻看到这样一条帖子:
二十年前,记者在西北山坡上采访放羊娃。
记者:你放羊为了什么?
放羊娃:赚钱。
记者:你赚钱为了什么?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你娶媳妇为了什么?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了娃干什么
放羊娃:放羊
这是个在职业规划课中早被用烂的例子。没想到在今天,意外感受到了几分贴切。
阿明早在大学毕业前就定下了未来的路:回到生他养他的A市,做份安稳的工作。与性格、志向无关,只为规避风险。在2020年的今天来看,看来并不是个错误的选择。
但是一切都如他所料,回来小城市工作就能一帆风顺吗?
答案是否定的。
自参加工作以来已有4年时间。由于公司安排,新进人员必须放在基层锻炼,且5年内不准变动岗位。眼瞅着还有1年就有机会参与岗位选拔,却察觉到现实就是“坑少萝卜多”。指望着退休的师傅把坑让出来,哪还能轮到自己。
基层工作辛苦、事务繁琐就算了,拼一拼、忍一忍说不定总有出头之日。但若过个7、8年,超过升职年限,就怕只有混日子度过罢。
阿明看向一同喝酒的同事,仿佛10年后的自己就坐在对面,无奈地叹了口气。
原来自己的生活,与那放羊少年之间并无多少区别。
从“财富自由”、“阶级跃升”,到“996”、“脱发”,再到“知识付费”、“消费主义陷阱”,以一个90后的视角来看,这些流行词的变化似乎是在映射着自己的经历:从大学读书,到刚参加工作,再到筹备组建家庭...
人被迫创造了文化,结果人又被文化异化,说得难听点,人若不被文化异化,就不是人了。
——阿城《常识与通识》
就如阿城老师所说,比起看清自己到底是被何种力量推动,不如接受这些词汇的“异化”,看看在这种影响下,我们身上都有哪些变化。
回到开头放羊少年的例子上,相信有这样感觉的,不止阿明一人:
工作上,兢兢业业,却深知升职加薪靠的不是能力和业绩,而是“跪舔”。
生活上,圈子狭窄,自己是父母那辈的延续,没有变好,甚至有所下降。
这时,又引出最近出现的一个新词:“内卷”。
(请不要担心,这里我们不贩卖焦虑,也不兜售课程,只是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内卷”这个词,第一次我是在行业与事业发展相关的文章中看到的。
首先,行业分为增量和存量两种。
占有增量的行业,例如过去的外企,在快速扩张市场的同时,对内提供了大量机会。作为处于增量行业的员工,冲锋陷阵的机会又多又安全,有一定的能力和业绩,升职加薪不是问题。
反观失去增量的行业,即存量行业,升职加薪靠的不是行业增长、业务扩大带来的新职位、新机会,而是上头人退休了、或者跳槽离职了,出现了空缺,你才能上去。
在存量行业中,大家想的不再是做蛋糕,而是分蛋糕,内卷便这样形成了。
所谓内卷,是指一代代低效重复,没有增长甚至不断下降的过程。
换句话说,无论是放羊、在大、小城市工作,但凡追求稳定,必将面对稳定带来内卷的风险。
生活中的例子还有很多:阿强在高中班级里竞选班干部,而他认为评选标准只有学习成绩这一项,便努力学习奋起直追,但成绩总有比他高的,便会认为自己永远当不了班干部。类似的还有本科生认为考研就能在公司实现升职、底层员工认为靠忍耐辛劳就能上位等情况,都属于内卷。
说到这里,想到刚进入公司时常听到的“危机意识”。公司在新人培训里常会提到危机意识,一般只站在公司的角度:“要为公司扩大竞争”、“时刻保持创新”、“注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推动公司发展”等。
乍一听没什么问题,提高业绩的确也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之一。但对个人角度,危机的本质,没有给予足够的解释。(因为这不是公司的义务)
追求稳定并非错误,这是人的本性。但忽略稳定的风险——内卷,在3年、5年后便会化作一场对个人而言的真正的危机,掠走一片且悄无声息。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内卷?
除了转行去增量行业,如何在稳定的环境中避免内卷?
现阶段,我的答案是这样的:
去做蛋糕,而不是分蛋糕。
为此,需要不断测试自己,锻炼自己,观察自己。在初级工作里,积累自己的力量。
这里包含三个要点:
1是做好手头工作,2是差异化竞争,3是尝试。
1,做好手头工作:纵使是再无聊、再基础的工作,依然能够发现可以学到的东西。
例如做一个统计报表,任务非常简单,只要每天填写现成的数字就好。这样的工作即使是小学生也能做成。能学到什么呢?
一来,我会尝试摸清这个报表报送路径,哪些部门会用到这个表,需要这个表做什么,这张表会对哪些情况产生影响,这便是条掌握业务、摸清公司架构的渠道。
二来,我会寻找这个表的填写规律,看是否能借用工具自动完成填写、报送工作,既无需再耗费精力报表,又掌握了门技能。随后将经验分享出来,还能锻炼番表达和输出的能力。
诸如此类,不止能学到的东西,还能形成一套从目标到手头能做的事情的,解决问题的良好思路。
说白了,无论是何种行业,办公室的工作无外乎填表、接打电话、撰写报告等内容。即便如此,认真评估自己手头的工作,努力想办法学到东西、提高技术,将是3、5年后能够腾飞的直接仰仗。
2、差异化竞争:达不到100分,就来3个80分。
关于这点在自媒体创作者中常能看到。例如B科技区UP主何同学,他的视频既不能说拍得最专业的,也不能说是文案写得最好的,甚至压根没有团队去做策划、运营,但他却毫无疑问地做到了19年B站爆火、破圈的第一人。
他是怎样成功的呢?
依我个人的见解,他同时将文案、拍摄、特效都做到了80分以上。也就是说,“比擅长拍摄的up文案写得好”、“比擅长文案的up视频拍得好”,“比拍摄、文案都擅长的up特效玩得好”。所以他的视频足够好看,在一众科技区视频中,他由此构建儿来的稀缺性足以脱颖而出。
老生常谈“不可取代性”,在今天就体现在差异性这点上。
单维度的竞争会导致内卷。就如在一个水平线上赛跑,总有比自己跑得快的人出现。纵使坚持磨练,一旦随着自己年纪变大,越来越跑不动,便永远落后,被人取代。
一门技能从0分到60分是非常容易的,从60分到80分也不是很难。但是从80分到90分就极为吃力,从90分到100分几乎绝无可能。
若做到1门80分后转移目标,累计下新的通识技能(即可解决人的需求的,可拿来吃饭的技能),稀缺性便会油然而生。
这个时代属于通才。
同时,不要以单一维度看待别人,要以综合维度来观察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便是“圆融”。记住这点,说不定会在不经意间帮助你拓展社交圈,打破内卷低效循环,并且抓住机会。
3、尝试:安排“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
上面第二点提到,从0分到60分乃至80分是非常容易的,这是互联网时代中,对个人而言最大的红利。
现代信息互联,学习一门技能再也不用远赴千里,拜师学艺。如果有心的话,甚至无需花费金钱便可得到学习的机会。
当然,这里是指从0分到80分的学习。
有了学习的机会,自然能够产生足够丰富的可能性。但期间有一个常犯问题,便是容易意淫结果。
例如,一名大学生想毕业后得到一份自媒体行业相关的工作,于是做了一份规划:“我要考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然后跟着导师做项目累计下经验,同时在校期间自己经营一个自媒体账号,方便找工作。”
这样的规划实际上是没卵用的。
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只能满足自己的想象。就上面的例子来说,这名学生若考研失败,完蛋;若导师的项目与期望的工作无关,完蛋;若经营不起来自己的账号,完蛋。不仅徒增焦虑,而且眼高手低,看不到眼前需要做好的事务。
真正的规划应该是从最终目标开始分析,看手头里可能对目标有帮助的事情有哪些,为了做好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做,存在哪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等。
尝试,应该体现在解决手头困难这一步。
发现困难,再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学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直白地讲,没有目的的学习,只是在安慰自己“有付出”,毫无效果可言;没有目的的尝试,如同无头苍蝇乱飞一般,白白浪费时间。
综上,测试自己、锻炼自己、观察自己,无时不刻都应落实在产出和实践的过程中:
想办法从现有的工作中有所收获;
锻炼不同通识技能,累积差异化带来的稀缺性;
在为实现目标做好手头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解决困难。
以上便是在稳定环境中,走出内卷衰退的循环,跳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最佳路数。
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最后引用郑渊洁老师的这句话,愿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中,都能找到并走好只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Bon voyage,让我们下期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