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煮鸡蛋无须正规教育,学造原子弹必须经过正规教育,推小车无须正规教育,开飞机就必须经过正规教育。为什么?因为后者远远比前者要复杂。这就可见,教育从非正规走向正规,从完全与生活融合到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而且越离越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进步。当然,事实有利有弊,教育进步了,同时也退步了,脱离生活了,枯燥了,而且孩子受教育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很难不厌学。可以想见,在远古非正规教育的时代,孩子厌学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学习就是生活,除非他厌世,否则他是不会厌学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厌学乃是教育“进步”的产物。
这就告诉我们,要搞好正规的教育,特别是现代教育,一定要正视它脱离生活这个缺点,要尽可能减少这个缺点造成的伤害,也就是说,要想办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它亲切一点,有生气,避免变成死教条,这正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既然抽象也好,枯燥也好,乃是教育正规化的必然结果,那我们就不要幻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除非你倒退回野蛮时代。我们躲不开抽象和一定程度的死板,必须面对它。所以我们也就不要再课改中把“贴近生活”、“形象化教学”推向极端,否则它就违背了正规教学的基本特点了。比如语文课,如果用绝大部分时间看录像,讲故事,那倒是很“生活”,学生可能会欢呼,厌学现象会大为减少,但那还是课程吗?
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在很多事情上左右摇摆,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高清事情的本质。许多教师在课改方面忽左忽右,也是如此。如果全面了解了正规教育的优缺点和利弊,教师会注意掌握分寸的。理论的作用就在于此,它能让我们看的全,看得远,看得透,不至犯迷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