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悼天王冉闵,屠胡数百万,拯救汉民族」,实为一桩伪造夸大史料所致的网络神话,可为定论。考其最早起源,当是本世纪初一篇网文集《五胡录》,本是网络最早科普十六国时期历史的文字,因此影响甚大。
武悼天王冉闵作者为了令这一时期人物让更多人知晓和熟悉,不分胡汉立场,皆做了很多夸大其辞的吹嘘,如今看来,一些内容是明显欠妥的。
如吹捧石勒,完全不提其生平诸多屠城杀俘劣迹,洗白成了近乎完美的盖世英主;
吹捧慕容恪时,完全不提其施政局限,甚至得出慕容恪治燕胜过孔明治蜀的结论; 还有「慕容恪在位,燕军屡战屡胜;对比同样昏庸幼主在位,蜀汉越打越衰」这种奇谈;
吹捧苻坚时,秉承了柏杨以来的错误认识,进一步发扬出前秦政权“奠定中华海棠花版图”这样空中楼阁式的谬论。
而对冉闵的吹嘘神话,便是将廉台之战冉闵表现夸张成「万夫不当之勇、天神下凡」,又给他加上了任何史籍都不曾提过的「项羽转世、盖世英雄拯救汉人」的光环。
【这位定力非凡的名将受到普通士兵的疯狂膜拜,由于他出身汉族,在苦不堪言的后赵帝国下层百姓阶层中就有一个充满希望的传说,说当年纵横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后化作天上的星宿,终有一天会重新下凡来拯救汉人于水火之中,而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投胎转世的化身。冉闵生性坚忍,他下令灭绝了整个羯族,但他这个人又爱兵如子,深受下层百姓和士兵的拥戴。在和慕容恪交战前,这位融残忍和威严于一身的羯族人的煞星已经灭亡了不可一世的后赵帝国,他的所作所为确实也让汉族百姓们心里充满了希望。但这个希望不久就被慕容恪彻底击碎。没有战乱的和平日子一直到三百年后才姗姗来到。 】——《五胡录》
冉魏皇帝冉闵
被该文初步科普了两晋时期历史的早期网友,其中一些人出于朴素民族情绪进一步将冉闵神格化,其后又被一些极端分子所利用,编撰出半文不白的《冉天王杀胡令》、以及《五胡食人考》等历史发明。
目前可见十六国时期的史料,如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清代辑录版)、唐代房玄龄著《晋书》,和北宋时对当时可见晋朝相关史料进行归纳整理的《资治通鉴·晋纪》。
而网络“冉天王神话”的依据,一半是从以上史料中寻章摘句的扭曲夸大,一半是凭空捏造瞎编。特此澄清如下:
1、冉闵本为石虎之养孙,在羯赵政权位高权重,绝非一直忍辱负重,潜心反胡。
冉闵之父冉良,累世将门子弟,在五胡乱华的黑暗年代,十二岁时被石勒军俘虏,成为石虎的养子,改名石瞻。石瞻长大后勇猛善战,屡为先锋,被封为羯赵的左积射将军、西华侯。他的儿子冉闵(当时名石闵)自幼便果决骁勇,善战多谋,长成后身长八尺,勇力绝伦。已是羯赵皇帝的石虎自然喜爱,给这个干孙子的待遇,比诸自己众皇孙,给他封侯拜将,令领一军。
羯赵政权统一了当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唯有凉州的张氏凉国,和辽西辽东的慕容氏燕国,仍尊奉东晋为正统,与之相抗。公元338年,石虎亲率数十万赵军攻打慕容氏,劳师远征,久围不克,被迫撤军。燕国将慕容恪率二千骑奔袭撤退中的赵军,石虎以下各军弃甲溃逃,被燕军斩首三万余级;只有石闵治军有方,一军独全,在几十万溃退的赵军中鹤立鸡群,因此功名大显,和此战年仅17岁的慕容恪同样一举成名。两位名将同时登场历史舞台,未来亦成命中注定的宿敌。
次年,石闵受命率万人,与石鉴、李农等五人分五路攻晋,在沔阴之战中,石闵击败晋军,杀死晋将蔡怀。公元349年,羯赵原东宫卫将梁犊起兵,拥众十余万,连克长安、洛阳,石虎倾全国兵力方将其镇压,是役石闵颇立战功,威名更盛,赵国的一众胡汉诸宿将对他亦多忌惮。同年石虎病死,其幼子石世即位。石闵支持石虎另一子石遵起兵,夺得皇位,得以掌控军权。
因石遵没兑现起兵时立冉闵为储君的承诺,石闵甚为失望,为部下将士请封又不成,双方矛盾激化。石遵欲杀石闵,削夺兵权。石闵得讯,先下手为强杀石遵,挟制石虎另一子石鉴为皇帝,自封大将军、武德王,掌控朝政。
同时石虎另一子石祗在襄国,联合羌人首领姚弋仲、氐人首领苻洪等,起兵讨闵。
由是可见,冉闵原名石闵,自出生起便是暴君石虎的养孙,石虎对他也颇为厚待。石闵为羯赵政权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包括出兵攻打东晋,镇压汉人义军,杀害汉军将领,其高官权柄正是为胡虏助纣为虐换来。
石虎死后,他在羯赵内战中拥兵支持石遵,既是趁机扩张自己势力,也是相当程度上相信了石遵这个干叔叔会立他为储君的诺言。显而易见,此时石闵的羯人认同是肯定远大于汉人认同,也真心把自己作为羯赵石氏皇族的一员的。
直到石遵背诺,并联合石虎诸子欲夺他兵权,谋他性命时,石闵这才转而联合汉人乞活军首领李农,夺权弑帝,并因羯赵皇族对他明显的敌视和排斥,汉人认同才渐渐觉醒,绝非「冉天王神话」中那个潜藏爪牙苦苦忍耐多年,一心只为重光汉统的大义英雄。
2、冉闵屠胡的过程和影响,「屠胡数百万」为夸大其辞。
【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杀戮,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胡族相互进攻掠杀、抢夺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诸胡乱中华时,北方汉人被屠杀的只留下四五百万,最主要的凶手是匈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冉闵灭羯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匈奴为主的胡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地的复仇屠杀,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冉天王神话》
石闵挟制石鉴为皇帝后,石鉴不甘为傀儡,先后与多人谋划杀石闵不成,石闵忍无可忍,终于闯宫囚禁石鉴,下令禁止胡人持有武器,违者斩。
邺城的众多胡人情知大势不妙,多有夺关逾城之举,逃亡者不可胜数。石闵下令大开城门,宣布城内民众,愿意和他同心的请留下,不愿同心的听任离开。于是城外百里之外的汉人纷纷进城,城内的胡人奔涌而出,堵塞了城门。石闵看到此景,明白胡人不可能为己所用,遂下令汉人斩胡人一首级,文官可进位三等,武职皆拜牙门将军。石闵更亲自操刀带队,于是一日之间,便斩首数万,统共杀掉羯人二十余万,尸积城外,为野狗豺狼所吃。而石闵控制区域内的各地汉将也一齐动手,将辖区内的羯人赶尽杀绝,哪怕有些高鼻多须的汉人,也因此被滥杀近半。
之后,石闵改国号为卫,废弃石姓改姓李氏,以应谶文中“继赵李”字样。之后李闵又杀石鉴,并杀尽石虎孙子三十八人,将其灭族,自立为帝,建国号大魏,恢复父祖的汉姓冉氏(亦作染氏)。其后冉闵又历时两年苦战,消灭襄国的羯赵残余势力石祗部,其中邺城守卫战便斩首三万,其累积消灭的羯人大约近三十万左右。
历史上关于冉闵屠胡令,只有短短的几句:「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
网络流行的那个半文不白的《冉天王杀胡令》,纯系今人手笔,甚至都不用特意去考辩其真伪,稍通历史者即可一目了然。
至于因为羯赵的高压统治崩溃,各方胡人汉人野心家纷起,战火连绵,造成农业生产的大破坏,司州和冀州大饥荒,导致青、雍、幽、荆各州的徙户和诸胡部众共数百万计在,迁回家乡过程中的互相攻杀和饥疫死亡,十去其七八,这是各方势力和军阀,包括汉、鲜卑、羯赵、氐人、羌人的部族首领共同要承担的责任,并非冉闵一家。因此原本就并不存在「大英雄冉天王屠胡数百万」的神话。
【初,遵之发李城也,谓石闵曰:“努力!事成,以尔为储贰。”既而立衍,闵甚失望,自以勋高一时,规专朝政,遵忌而不能任。闵既为都督,总内外兵权……】
【(冉闵)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使尚书王简、少府王郁帅众数千,守鉴于御龙观,悬食给之。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鉴密遣宦者赍书召张沈等,使承虚袭邺。宦者以告闵、农,闵、农驰还,废鉴杀之,诛季龙孙三十八人,尽殪石氏。】
【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3、《五胡食人考》:过度夸张捏造民族仇恨的产物。
【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 一路上大肆*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羯族简直就可以称之为“食人恶魔”了。史载他们行军作战没有粮草,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夜间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羯族对汉族的血债实在太多,在他们所建立的后赵政权中,汉族几乎到了灭族的边缘。冉闵灭后赵政权,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这些汉族女子不是被掳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为“双脚羊”一样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蹂躏,也可能随时随 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
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 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五胡食人考》
“两脚羊”的名称根本不存在于五胡乱华时期,最早出处为宋高宗时人庄绰的《鸡肋编》,说的是靖康之变后,金兵乱华的惨景。
【自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五胡乱华时,大规模食人记录的记载,
(1)军阀张方,掠走洛阳宫中奴婢万余人,把她们随时杀了当做军粮,和牛马肉混在一起吃。
(2)羯赵政权石虎的太子石邃,奸杀了许多有姿色尼姑,并将她们的尸体混合牛羊肉煮食,还分赐给左右部下同食。
(3)慕容氏前燕俘虏冉闵后,围攻冉魏国都邺城,冉闵之子冉智闭城拒守,城中大饥,人相食,原羯赵政权掳得的宫女,尽被吃尽。
(4)氐人前秦的苻登,与羌人后秦的姚苌攻战时,将敌军俘虏和尸体充作“熟食”,甚至对属下士兵扬言“你们早上打仗,晚上便能吃到饱肉”,来激励士气。
【河间王顿军于郑,为东军声援,闻刘沈兵起,还镇渭城,遣督护虞夔逆战于好畤。夔兵败,惧,退入长安,急召张方。方掠洛中官私奴婢万余人而西。军中乏食,杀人杂牛马肉食之。】——《资治通鉴·晋纪七》
【邃自总百揆之后,荒酒淫色,骄恣无道,或盘游于田,悬管而入,或夜出于宫臣家,淫其妻妾。妆饰宫人美淑者,斩首洗血,置于盘上,传共视之。又内诸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晋书·卷一百六·载记第六》
【甲申,俊遣慕容评及中尉侯龛帅精骑万人攻邺。癸巳,至邺,魏蒋干及太子智闭城拒守。城外皆降于燕,刘宁及弟崇帅胡骑三千奔晋阳。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九·晋纪二十一》
【是时岁旱众饥,道殣相望,登每战杀贼,名为熟食,谓军人曰:“汝等朝战,幕便饱肉,何忧于饥!”士众从之,啖死人肉,辄饱健能斗。】——《晋书·卷一百十五·载记第十五》
当时大规模「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夜间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的,正是汉人军阀张方之所为。而网络神话中,将这一罪行说成是羯人的共性,实属荒谬。羯人再凶暴,也不当夸大其辞,给他们横加上原本未有的罪行,来以此加强冉闵屠羯的正义性。尤其这一罪行还是汉人军阀犯下时。
而将邺城宫女被吃的悲剧,推卸给对面围城军,胡说「慕容鲜卑将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同样可说是极不高明的栽赃。
就算冉智投降后,成了慕容燕国的海宾侯不假,也不能将他还在当冉魏太子时的恶行,都算在后来的主公身上,此举何其不通。
网络神话中另一桩大事,所谓「慕容鲜卑大掠中原,将八千汉人少女全部淹死,易水为之断流」,其真实情况又是什么呢?
晋朝的幽州军阀王浚,勾结段氏鲜卑、乌桓人参与中原混战,攻陷邺城后纵兵大掠。当时段氏鲜卑掠获中原妇女甚多,欲将她们带回本部族。王浚不肯,导致八千妇女被屠杀,史书上认为八王之乱中的平民屠杀事件以此为开始——“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此事本是鲜卑人在五胡乱华期间确凿无疑的暴行,可当时的慕容鲜卑并没有加入王浚的雇佣军团。神话编撰者定要将段氏鲜卑的暴行,张冠李戴到慕容鲜卑头上,反而让事实变成谣言,极大削弱其公信力,实在愚蠢之极。
只好说他们个人崇拜的情绪,已经胜过了民族感情。只因为不忿于自己的偶像冉闵,在对战慕容鲜卑时兵败身死,便定要将对手污名化,加上许多子虚乌有的罪行。
【浚与鲜卑段务勿尘、乌桓羯朱及东嬴公腾同起兵讨颖”,“王浚入邺,士众暴掠,死者甚众。使乌桓羯朱追太弟颖,至朝歌,不及。浚还蓟,以鲜卑多掠人妇女,命:‘有敢挟藏者斩!’于是沈于易水者八千人。黔庶荼毒,自此始也。】——《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
即使仅仅从弘扬华夏民族英雄、鞭挞胡族政权和军阀暴行的角度,类似这种捏造史料的行径,也是一群不折不扣的猪队友。谎言就是谎言,在信息时代传播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人人信服的事实。
4、冉闵刚愎自用,行事暴烈,误判形势,导致身死国灭。
导致冉闵数年败亡的两大关键性失策,便是过早称帝和发布无差别屠胡令。
苻坚统一了北方,还是至死只敢称天王。狂妄如石虎,亦是称天王十五年,君临除辽东与凉州的整个北方之后,临死前数月方才称帝。慕容氏燕国攻灭冉魏时,也一直打着晋朝燕王、大将军的旗号。这些都是为了和代表当时天下正统的东晋帝国留有交好余地。
东晋帝国从祖逖起到刘裕止,多次北伐并收复黄河以南、包括故都洛阳在内的大片疆土,兵锋武功冠绝历代南朝。大多数时候的国力,都并不是四分五裂的北方诸政权所能抗衡的。
从东晋帝国决策中枢的角度,甚至可以去与自贬称号时的秦、赵、燕暂时合作,但与自立为帝的魏国就无法共处,难以向朝野交代。汉胡矛盾必须排在“天无二日、世无二帝”的正统矛盾之后,亦是当时人人以为共识、后人也难以苛责的历史局限性。
冉闵称帝后,派人招揽各地起兵的一众胡汉部酋首领,皆被拒绝;相反石祗在襄国闻讯,亦自称赵帝,却得到原赵国境内诸多胡酋的一致支持。
这就是冉闵相比于东晋,根基浅薄、政治号召力低下的必然结果。石祗可以借石勒石虎的余威号令一众胡人,而有强大的正统王朝东晋在,冉闵却根本不可能得到所有汉人的支持。
冉闵这才遣使江南,请求和东晋结盟共谋讨胡大计,但因为他已经自立为帝,而且语气又居高临下,狂妄自大,东晋当然不肯答应。
冉魏立国时形势图
于是冉闵为了自身加强实力,杀死乞活军首领李农并其子;以及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等人,将这一北方汉人最大流民武装切实掌控于手。又从数千归顺降胡中挑选千人,分派给自己儿子冉胤,封其“大单于”。
汉臣韦謏直言谏议此举不妥,那些本为仇敌的胡羯不过迫于形势而降附,一旦他们生出异心反叛,变起仓促,悔之何及?
平心而论,此言确是正理。毕竟冉魏政权既以屠胡复汉而立国,便不当再与胡人做任何妥协,“大单于”之号加诸于皇子,更是自堕与蛮夷为伍,在世人眼中不无反复无常之嫌。
可惜韦謏之谏言过于激切,又不符合此时冉闵在诸胡联军重围、内外交困之下,打算“绥抚降胡”的决策,竟大怒杀之,并株连其子。
襄国之战前,卫将军石泰谏言“固垒勿出”,冉闵不听,反相信道士法饶谗言,以致丧师十万余人的大败。回邺城后,冉闵虽悔不当初,将法饶灭族,追封韦謏,却又因石泰心怀怨恨,不肯相见,便灭他三族。
【永和六年,杀石鉴,其司徒申钟、司空郎闿等四十八人上尊号于闵,闵固让李农,农以死固请,于是僣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曰永兴,国号大魏,复姓冉氏。追尊其祖隆元皇帝,考瞻烈祖高皇帝,尊母王氏为皇太后,立妻董氏为皇后,子智为皇太子。以李农为太宰、领太尉、录尚书事,封齐王,农诸子皆封为县公。封其子胤、明、裕皆为王。文武进位三等,封爵有差。遣使者持节赦诸屯结,皆不从。
石祗闻鉴死,僣称尊号于襄国,诸六夷据州郡拥兵者皆应之。闵遣使临江告晋曰:“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朝廷不答。闵诛李农及其三子,并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至冉闵,又署为光禄大夫。时闵拜其子胤为大单于,而以降胡一千处之麾下。謏谏曰:“今降胡数千,接之如旧,诚是招诱之恩。然胡羯本为仇敌,今之款附,苟全性命耳。或有刺客,变起须臾,败而悔之,何所及也!古人有言,一夫不可狃,而况千乎!愿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深思圣五苞桑之诫也。”闵志在绥抚,锐于澄定,闻其言,大怒,遂诛之,并杀其子伯阳。】
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出冉闵被羯虏养大而作风深受其影响,因而行事暴烈,性情残狠,唯力是图,刚愎自用。
冉魏建国后无月不征,无日不战,兵员枯竭,生产停滞,国力日衰。最后的廉台之战前,面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重臣董闰、张温提出避战固守建议,同样不被冉闵采纳,君臣同沦为俘虏,终至国破身亡。
一个曾经拥众三十余万,得到许多河北汉人高门名士参与的政权,短短两年便告覆灭,汉人精英和广大百姓皆因此蒙受巨大损失。这其中冉闵自己确是要负相当大的责任。
就当时冉魏政权所面对的局势而言,那些不可能合作的羯赵贵族确实应当清洗,可是尚未真正控制河北河南,就宣称要布战天下,尽屠“持兵杖”胡人,此时遍布四方的鲜卑、氐、羌、匈奴各部族计百万众,难道竟会乖乖伸长脖子来给冉闵杀么?
最后宣告冉魏政权败亡的关键,并非是困兽犹斗的廉台之战,而是在之前的鲜卑、羌、羯诸胡联军合作的襄国之战就已经决定了。此战后河南六州全部改旗易帜,转投于东晋,亦说明了当时人心真正向背。
“无差别屠胡令”最终效果亦有限,冉魏政权最终也只消灭了三十万左右的羯人。单单称帝,或是单单下无差别屠胡令,可能冉魏政权局面都尚有转机,但两样事一起做,差不多等同于清末慈禧怒宣世界列强,除非有中一亿美金彩票的人品,否则败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5、冉闵建立魏国后的真实战绩,有大胜有惨败,并非战无不胜。
【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
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冉天王神话》
关于网络神话中关于冉闵的七大战绩,邺城之战击溃赵军七万;苍亭之战斩首赵军二万八千;邺城守卫战七千骑破赵军七万,斩首三万余;这三战确有其事。
「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纯系子虚乌有,没有任何史料依据。
「廉台之战,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同样是夸大其辞。
冉闵下令屠杀羯人二十余万,之前被石鉴派往讨伐石祗的石虎之子石琨率七万赵军,回师邺城。冉闵手执两刃矛,率千骑突阵将其击溃,斩首三千,然后建魏称帝。
石祗在襄国闻讯,亦自称赵帝,派石琨再率军十万来攻,冉闵在邯郸之战大败石琨,斩首万计;之后又在苍亭之战率二十万大军大破赵军张贺度部,斩首二万八千,并俘虏赵将靳豚部数万,并得到原羯赵的河南各州归附,一度拥兵三十余万,将羯赵皇帝石祗围困于襄国。
此时鲜卑燕国的首领慕容儁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夺取幽州。腹背受敌的石祗去帝号称赵王,和慕容儁、羌人首领姚弋仲,组成三方反魏联合军。
燕将悦绾率领三万燕军甲兵南下,会同姚弋仲之子姚襄三万八千骑一齐驰援石祗,三方劲卒合十余万,与冉闵部十余万歩骑大战于襄国,冉闵不纳将军王泰之谏,听信道士法饶妄言,腹背受敌,因而大败,仅剩十余骑逃回邺城。其子冉胤、多名重臣、并将士十余万人死于是役。
而河南的徐、兖、豫、洛、荆各州,见他实力大损,皆叛归东晋,此时冉魏疆土仅仅剩下冀州一部。之后冉闵于邺城守卫战中,七千骑兵逆击破七万赵军,大败赵将刘显,斩首三万余级。刘显假意请降,逃归襄国,杀石祗自立为帝,后被冉闵率八千骑连续大败,兵败身死。羯赵残余势力终被消灭。
而燕军也同时南下,夺取了中山、渤海等河北重镇,冉闵在国力、军力亦折损惨重,尚未得休整喘息之机,便被迫与燕军决战。
在廉台之战中,冉闵在初战十战十捷,连败燕军轻骑。燕将慕容恪遂组铁锁连环马阵,魏军特长被克制,众寡不敌,全军覆没。冉闵虽个人神勇,左执两刃矛,右执戟,斩杀燕军三百余,终力难回天。是役燕军斩首七千余级,并斩杀、生俘冉魏重臣多人。冉闵突围东走二十余里,坐骑朱龙宝马马力已尽,被燕军生擒。
廉台之战的燕、魏双方兵力,从相关史料中只能看出以下几点:
(1)慕容恪说了“闵知我军势非敌”,“又自以众少”,就是说参战的燕军肯定比魏军多;
(2)慕容恪分军三路,用了五千精骑为连环马为中军前阵,两翼兵力不明,但少于“厚集”的中军;
(3)慕容恪战前就决定了中军诱敌、两翼夹击,照抄了韩信垓下之战的战术;
(5)冉闵一路斩首燕军三百骑,看到了慕容恪的中军大幢;
(6)战后燕军斩首七千级;则魏军参战人数肯定多于此数目;
(7)魏军是步兵多于骑兵,并非清一色步卒,冉闵本人亦是一名优秀的骑兵指挥官,并非是只会带步兵。从之前其以七千骑兵大破刘显大军可证。
至于所谓「冉闵一万步卒对十四万、甚至二十万鲜卑铁骑十战十胜」则完全来源于网络极端粉丝的网文,没有任何史料支持。
需知道游牧民族虽然轻骑众多,但真正作为战术核心力量的具装铁骑也就是重骑兵,根本不是局促一隅的割据政权所能供养的。
以西汉王朝之强盛,百年积蓄举国之力供养的幽州十郡突骑不过区区2万人,已经是天下最强的武力集团。刘秀的河北争霸,最决定性因素便是得到了幽州十郡突骑的支持,立即破铜马军百万,一举奠定了帝王之业。
统一了整个北方的曹魏政权亦只苦心经营出5000虎豹骑,便能于当阳一役击溃刘备大军。
燕国当时领土只有辽东与新得两年的幽州,就算再怎么砸锅卖铁,能凑出两三千“铁骑”也已经撑死了。慕容恪的连环马,本质上还是拿五千善射的精锐轻骑以铁索连击,和真正的重骑兵并非是一回事。
就常理而言,双方兵力对比没有道理超过1:2,否则冉闵即使对自己信心再强,也没道理搏命猛攻,意图置死地于后生,将取胜的可能完全寄托在侥幸上,肯定不属于冉闵这样身经百战的优秀指挥官。
至于真正冉魏帝国覆亡的关键战役,即败于赵燕羌联军的襄国之战,十多万精锐覆灭,多名重臣被杀,占疆域大半的河南各州尽投于东晋,「冉天王神话」就更避而不提了。
6、“武悼天王”为鲜卑人追谥,冉闵正式谥号当为“魏平帝”。
冉闵被执送至薊城,燕王慕容儁责其“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冉闵对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況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称帝邪!”
慕容儁大怒,狠狠打了冉闵三百鞭,一边分遣诸将攻略魏地,魏太子冉智闭邺城拒守,城外疆土皆降于燕。冉智一边假意投降,一边又以传国玉玺为质,向东晋求救。慕容儁不久将冉闵斩杀于燕旧都龙城,当地大旱、蝗灾,慕容儁认为是冉闵鬼魂作祟,遣使祀之,谥号曰“武悼天王”。
“天王”是当时胡族政权首领流行的称谓,石勒、石虎称帝前皆称天王,前秦苻坚、后凉吕光、后秦姚兴、北燕高云等君主亦称天王。冉闵本是堂堂魏帝,网络神话中却每每以敌方鲜卑人给予的谥号称呼之,实有不妥,冉闵若泉下有知,亦绝不可能接受“冉天王”这种对他而言是贬低性质的称呼。
数月后,燕军克邺城,冉智投降,受封海宾侯,冉魏灭亡。又过两年,冉智及其旧臣宋斌等,以所谓谋逆罪被杀。然而冉闵子孙并未被慕容燕国赶尽杀绝。
根据1990年在河南省偃师出土的北魏染华墓志,冉姓在当时通染姓,这位北魏镇远将军冉华,即冉闵的玄孙。也正是从他的墓志铭里,得知冉闵在被杀后,曾被困守邺城的冉智追谥为“魏平帝”。
参照冉闵祖父被追谥为隆元皇帝,父亲冉瞻被追谥为烈祖高皇帝,那么冉智给冉闵上的庙号当是“太祖”或者“高祖”。
冉闵子孙随后的事迹,同样记述在碑文中:冉闵另一个儿子冉叡,国灭后投降燕国,封散骑常侍、海冥侯。冉叡之子冉兴,投效北魏,定居平城,封安远将军、殿中给事、蒲阴伯,谥曰惠侯。冉兴之子冉雅,封光禄卿,北平侯,谥曰贞侯。
冉雅之子即冉华,因北魏孝文帝改制,平城故都武官被摒弃出政治中心,因此他起家官既为低级武官,是以弱冠登朝,终年六十,虽通晓经史,然沉沦下僚,历仕“浊官”。
【君讳华,字进乐,魏郡内黄人也。其先帝喾之苗裔,周文王之少子冉季之后。高祖闵,赵武帝初,封西华王,侍中、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黄钺大将军、录尚书事、武信王。赵祚既微,遂升帝位,号曰魏天王。群臣依皇图,奏改族,因即氏焉。崩,谥曰平帝。曾祖叡,仕燕散骑常侍、海冥县侯。祖兴,圣世太武皇帝安远将军、殿中给事、蒲阴伯。崩,赠辅国将军、洛州刺史,谥曰惠侯。父雅,孝文皇帝为辇曹给事,迁使持节、征虏将军、怀州刺史、北平侯,转武卫将军、北中将、光禄太府二卿。崩,赠平西将军、河州刺史,谥曰贞侯。】——《唯大魏孝昌二年岁次丙午十一月丙申朔己酉故镇远将军射声校尉染府君墓志》
7、当时东晋尚有神州大半疆土,英杰人才辈出,汉民族并非冉闵所拯救。
【诸胡乱中华时,北方汉人被屠杀的只留下四五百万,最主要的凶手是匈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
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根本无法想像“五胡乱华”时期的血腥与残暴以及我们汉族先民所蒙受的苦难。近来 《狼图腾》的作者当是不掩盖这些暴行。但他又认为这样杀你吃你是为了汉族好。是给我们输血。好让我们强大起来,所以我们不应该仇恨那些食人恶魔。反而还要去感激他们。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我想他如果生活在那个血腥的年代,应该会舍身饲魔。心甘情愿地让他们吃掉。然后让那个被消化得变成什么也不知道的“我”强大起来。 在这里我万分感激冉闵,没有他我们汉族早已从地球上消失了,到现在也只能留下一点古迹供人参观了。拜武悼天王。】——《冉天王神话》
不论历史上有没有冉闵其人,汉民族都绝不可能灭亡。东晋帝国虽士族门阀掌权,互相牵制导致北伐动机不足,投入兵力人力不足,但绝非因此一无是处,相反才是当时延续汉统保卫华夏文明的真正砥柱中流。
东晋多则尽占黄河以南之地,少也据有东吴故地不失,五复洛阳、动辄陈兵黄河,威凌北虏,在那个黑暗年代里,照样是北方众多胡虏政权情况一有不妙便争相逢迎的天下正朔之所在,一次次北伐中原所向披靡令胡人破胆。
东晋最大疆域,十分天下有其七
对北方众胡族政权,东晋只接受称臣归附,绝不与之平等通使、承认其对等政治地位的作风,更彰显誓死抗争、绝不屈膝事胡的风骨。
当时的东晋帝国,正值桓温桓大司马最壮怀激烈、雄心勃勃大展宏图的时期。
冉闵屠胡称帝前三年,桓温挥师西进,攻灭成汉,收复丢失四十余年的益州,进而威名大盛,执掌东晋大片疆土。其后褚裒、殷浩领军北伐,相继失利,被罢免。桓温从此尽揽朝中内外大权;
冉闵襄国之战败于诸胡联军后,黄河以南的徐、兖、豫、洛、荆各州,皆投奔东晋,此时东晋疆域,三分天下已有其二。氐、羌酋首纷纷归附称臣;
冉闵被俘后,其子冉智困守孤城,以人为食,百余名东晋勇士潜入邺城,与城俱亡,用他们的牺牲舍命换回丢失数十载的传国玉玺,将之送还朝廷;
冉闵死后两年,桓温北伐关中,四万雄兵临灞上,打得氐秦政权坚壁清野、苦苦支撑、几近亡国。氐秦太子苻苌阵亡、王弟兼丞相苻雄卒于军中、君主苻健悲痛呕血,次年亦卒。
又过两年,桓温大败叛羌酋首“小孙策”姚襄,收复故都洛阳,虎视关东……
氐秦天王苻坚率统一北方无敌手的几十万大军南下,其最精锐的五万精兵由骁将梁成统率,在洛涧之战,被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军一举全歼,光阵亡斩首数就高达一万五千。此战彻底打落了秦军胆气,随后才有了苻坚在八公山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终于在淝水主战场,面对谢玄率领的北府军主力一战即溃,二十余万大军折损大半,偌大的氐秦帝国就此土崩瓦解。
其后东晋太尉刘裕,率晋军攻灭西蜀、南燕、后秦,却月阵大破北魏军,连复洛阳长安两京,兵锋之盛,军力之强,冠绝历代南朝。
除了桓温、刘牢之、谢玄、刘裕这些光辉名字,还有刘琨、祖逖、李矩、陶侃、谢艾、朱龄石、朱超石……彼时汉人英雄名将璨如星河,又岂止一冉闵了?若一厢情愿夸大其词,片面拔高到「天不出武悼,汉人将亡」的地步,更有甚者歪曲编造历史,反是适得其反,徒惹大众反感。
从弘扬华夏民族精神的高度,对一些片面宣扬民族仇恨和屠杀的极端分子,如「屠胡几百万,拯救汉民族」的“冉天王神话”,加以回击与驳斥,正因他们是徒然起反作用的猪队友。听任其谣言散布,一旦被确凿史实揭穿真相,宣传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反而是对宣传爱国主义事业的损伤。
历史是已发生的事实,正确的历史观既不应借古讽今,亦不应以今喻古。
我们以现代人的立场来审视历史,理应客观看待历史上那些以苍生为鱼肉的王侯将相,对其残民以虐的行径严肃批判,对因帝王功业而惨死的无辜先民心怀悲悯,而不论施暴者是胡人还是汉人。唯其如此正视历史,才能正视现实。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最多,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匈奴、鲜卑、羯、羌、氐的塞外游牧民族趁八王之乱占领中原地带,使得晋王朝不得不“衣冠南渡”,逃离原本的家园,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徙。
这本是时代的悲哀,然而一个英雄在网络中崛起,被称为汉族的救星:冉魏国的开国皇帝冉闵颁布《杀胡令》,以一国之力驱除百万胡人,无数原本屠刀砍向汉人的胡人尸首永远留在了中原大地,尽显汉族雄风,威慑五胡,莫敢动弹。
这是极其荒谬的,这个被称为汉族保护神的英雄,手中沾满了各族人民的鲜血。
《晋书载记第七》记载: “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龙之养孙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黄人也。………勒破陈午,获瞻,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
根据史书记载可知,冉闵的父亲冉瞻(后改名石瞻)是汉人,原乞活军陈午部下,随陈午投降石勒。在十六国中后赵的国君羯人石虎的部下担任将领,并成为石虎养子,于是改姓石。石瞻在咸和三年(328年)石虎和前赵刘曜部队交战中被刘曜部队杀死于新绛,但记载并无明确说明这位战死的石瞻便是冉闵之父。
不论这位战死的是谁,石瞻成年后有子石闵,两代人都生长于胡人中,而石闵还深得石虎喜爱,“抚之如孙”。在石瞻还为了石氏后赵殒命后,继承了乃父军事才能的石闵颇受石虎重用。
当时羯赵政权统一了当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唯有凉州的张氏凉国,和辽西辽东的慕容氏燕国,仍尊奉东晋为正统,与之相抗。
公元338年,石虎亲率数十万赵军攻打慕容氏,劳师远征,久围不克,被迫撤军。燕国将慕容恪率二千骑奔袭撤退中的赵军,石虎以下各军弃甲溃逃,被燕军斩首三万余级;只有石闵治军有方,一军独全,自此功名大显。次年,石闵受命率万人,与石鉴、李农等五人分五路攻晋,在沔阴之战中,石闵击败晋军,杀死晋将蔡怀。
公元349年,羯赵原东宫卫将梁犊起兵,拥众十余万,连克长安、洛阳,石虎倾全国兵力方将其镇压,是役石闵颇立战功,威名更盛,赵国的一众胡汉诸宿将对他亦多忌惮。
但很快变故来了。这一年,石虎病死,其幼子石世即位。石闵支持石虎另一子石遵起兵,夺得皇位,引发各拥众兵的石虎诸子不满,纷纷起兵争位,造成后赵大乱。
石闵支持石遵是以立冉闵为皇储为条件的,石遵在当上皇帝后却食言立石衍为皇储,任石闵为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石闵不满引而不发,又打败起兵讨伐石遵的沛王石冲。
武悼天王冉闵不过拥护石遵的孟准等人都劝石遵诛杀石闵,石遵便与其兄石鉴及母亲郑樱桃商议,郑樱桃认为石遵之所以能够即位,石闵有功劳,不可杀他。会后,石鉴将此事密报石闵。石闵遂协同汉族将领李农和王基遂推翻并诛杀郑樱桃与石遵,改立石鉴。石遵被杀后,因为胡人激励的反抗,石闵尽杀胡人军队及百姓十几万,中原地区开始大乱。
石鉴继位后,加封石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并掌控大权。不过石鉴也走上了石遵的老路,不过做法要比石遵聪明。他指使石苞及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在琨华殿诛杀石闵和李农,但谋杀失败,石鉴杀掉石苞和李松灭口。还没等石鉴进行下一场诛杀,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祗在襄国起兵,联合羌族姚弋仲、氐族蒲洪,发兵诛讨石闵、李农。石鉴下诏派兵讨伐石祗,大军外出,邺城空虚,石氏宗室的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密谋趁机杀死石闵和李农,谋杀计划又一次失败,反被石闵和李农杀掉。
此后,羯族将领孙伏都秘密集结三千多羯族士兵企图杀石闵,故带随三十个甲士前往劫持皇帝石鉴,并向其宣称李农等人要造反。在石鉴的支持下,孙伏都攻打石闵和李农,结果突袭失效,未能成功,只得退回皇宫。石鉴因而骑马去向石闵和李农宣称孙伏都要造反,于是石闵纵兵直入,血洗宫禁,不仅孙伏都连同党羽数千被屠,同时屠杀城内“六夷”二十几万(主要为凶奴和羯族,还包括部份羌、氐、鲜卑、巴氐等),将这些尸体全部拿去喂给了石虎养的野兽。
在平定所谓叛乱后,石闵宣布六夷胡人有敢持兵器的一律斩首,于是出现胡人逃亡的现象。为安抚人心,石闵宣告“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如果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石闵认为胡之不为己用,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屯据四边的各镇,也根据冉闵命令四处捕杀羯胡。这就是所谓“杀胡令”。
之后,石闵改国号为卫,废弃石姓改姓李。石鉴密遣宦者赍书召张沈等密谋反李闵,宦者告之李闵、李农,二人驰还,废石鉴杀之,并诛石虎孙三十八人。此后李闵自称帝,改国号魏。过一个月,李闵恢复自己祖父和父亲少年时的冉姓。建都于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改年号永兴。冉闵遣使临江告东晋:“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由于冉闵已称帝,加上之前曾参与攻打东晋的战争,结果东晋朝廷没搭理他,史书记载“朝廷不应”。
因为对胡人的屠杀,在冉闵建国后,一向不和的胡族联合起来攻击他。冉闵与各胡组成的联合部队在中原无休止的混战。史载:“立过三年,无月不战”。不得不说,冉闵的军事能力过于优越,在长期的混战中,他总是以少胜多,但这样的连年混战对平民百姓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曰: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最终,在连年混战中,无法得到休养生息的冉闵被鲜卑慕容儁擒住,斩于遏陉山。
碍于当时情势混乱,史书记载可能有所疏漏,但综观冉闵一生,他的几次杀胡都与保卫汉族没有什么关系。这样一个战争狂人竟然在千年后的网络上被民族主义者歌颂为汉族保护神,也是咄咄怪事。
被遗忘的英雄,武悼天王冉闵,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研究五胡乱华时期,就一定会提到一个英雄人物,冉魏的建立者,平皇帝,武悼天王冉闵。
冉闵的身世只能考证到他的祖父冉隆,是西晋年间活跃在陈留一带的乞活军首领陈午手下的将领。西晋中后期,先经历的八王之乱,加上天灾连连,胡人入侵,早已衰落到了极点,至白痴皇帝司马衷死,晋怀帝司马炽继位,改年号为永嘉,胡人大举入侵,晋军接连战败,是为历史上的永嘉之乱,世家高门纷纷逃亡江南,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
世家大族跑了,只留下无力渡江的百姓无人理会,为了自保,这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自发团结起来组成乞活军对抗异族和西晋溃兵的侵袭。而冉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了乞活军陈午的部队。历史上没有人为冉隆做传,我们不知道冉隆何时参战又何时死去,只知道,陈午的部队一直在同石勒的军队打仗,大概在公元310年的黎阳之战中,冉隆十一岁的儿子冉瞻在河内与刘聪、石勒作战,“临弓矢不退”,令交战两军肃然。之后,陈午战败,冉瞻被石勒俘获。至此归降作为石勒的养子,而冉闵就是石勒的养孙。
而在冉闵长大后,比较开明的石勒已死,后赵继位的是残暴的石虎,石虎倒行逆施终于引起国内的大规模的叛乱,而他本人也在这种此起彼伏的叛乱中病死。石虎死后,后赵大乱,石虎的几个儿子互相残杀,冉闵拥立石遵返回邺城,随后发动兵变杀掉石遵。与李农共长大权
冉闵掌权后,邺城的羯人叛乱想要杀掉身为汉人的冉闵,而冉闵也随即下达了后世闻名的《杀胡令》,杀胡令原文没有保存下来,大致如下,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特以此昭告天下。
“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这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杀胡令下后,冉闵虽受诸胡围剿,但凭着自己神勇无敌,竟然一次又一次打败诸路强敌,终于在公元350年杀后赵末帝石鉴自立为帝,国号魏,史称“冉魏”。
杀胡令一下彻底点燃了北地遗民的复仇之火,汉人与胡人几乎无日不战,尸横遍野。氐,羯、羌、胡各族面对汉人的血腥报复,纷纷逃离中原返回故土,途中病死,饿死,互相攻伐而死的胡人数不胜数,在杀胡令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几百万异族身首异处,为祸最深的羯族几乎灭绝。
最终在面对以鲜卑慕容氏为首的胡人反扑时,冉闵兵败被俘,冉闵被俘后,鲜卑燕王慕容儁高声斥责道:“汝奴仆下才,何得妄自称帝?”冉闵高声回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可做帝王?”慕容儁大怒,斩杀冉闵。
冉闵人头落地后,遏陉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七个月内,天旱不雨。慕容儁非常恐惧,以为是上天发怒,赶紧命人祭祀冉闵,封其为武悼天王。祭祀当天,又是天降大雪。
冉闵死后,后世争议不断,公平的说冉闵毫无疑问是一个英雄,正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才得以保全汉民族的北方遗民和文化传承,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遗民的悲惨命运。
后赵的统治者石虎,以残暴著称,他以杀人为乐,荒淫无度。
石虎残暴的例子在史书中“俯拾皆是”:每攻下一座城池,石虎便将城中男女屠杀殆尽。为了建宫室、修林苑、造甲造船,他多次野蛮征发汉族男女,途中病死、饿死、拷打致死者数以十万计。他强夺民间五万汉女编入后宫,肆意凌辱虐杀,致使女子的丈夫组织义兵反抗,但皆被镇压,死者无数。石虎爱好狩猎,他将南部中原数万公里的土地全都圈为猎场,不许汉人投一块石子,否则以“犯兽”(侵犯野兽)罪论死。
石虎的儿子石邃也是胡作非为,他有时会在夜里到宫臣的家中,任意奸淫他们的妻妾;有时砍去漂亮宫女的头颅,放在玉盘中做成工艺品供人轮流欣赏;这些都玩腻了,就从宫内挑选出有姿色的宫女,先淫后杀,再把她们的肉与牛羊肉合着煮熟,分给左右大臣品尝,让大臣识别味道。
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轶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在后赵这种野蛮统治下,中原汉族人口数量一下锐减到四五百万,史书记载“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汉族人的数量甚至被迁入的胡人超越。
在几乎亡种的情况下,残留的北方汉人流民决定奋起反抗,他们或构筑堡垒,或组成义军,与胡人军队展开了殊死较量。然而这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汉人组成的军队实力太弱,几乎不对胡人造成任何威胁。因此胡人在最初的恐吓消失之后,依旧作威作福,视汉人为猪狗。
胡人的优越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其军队优势和人口优势上的。有一次,野蛮君主石虎看着自己儿子出行的队伍,笑着说:“我家父子威风如此,只要不天塌地陷,还有什么忧愁的呢?抱子弄孙享乐就行了!”
而在杀胡令后,北方的蛮族在不敢轻视汉民,虽多有防备亦不敢肆意屠杀,对汉民族的文化制度也开始逐步接受,形成了胡人打仗汉人耕种的格局,而常年征战导致人口锐减,又开始征召汉民作为府兵,汉人逐渐掌权,最后形成民族融合开创了杨氏隋国。所以冉闵其人,瑕不掩瑜,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西晋统治者昏庸无道,导致八王内乱,国力衰弱,再加上天道无常,民不聊生,“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被西晋一直压迫的汉地少数民族揭竿而起,大掠中原,大肆屠杀,一次屠杀就近十万,还掳掠数万汉族少女,回师途中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这个时期,汉人被大量残杀,妇女被侮辱殆尽,北方汉人锐减至六七百万,赤地千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冉闵振臂高呼,联合北方汉人抗击五胡,并颁布《杀胡令》,对当时已与汉族开始融合的少数民族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但最终寡不敌众,兵败鲜卑氏慕容家族,后人追悼为武悼天王。
在网络上有几个历史人物,分别是武悼天王冉闵、整编74军军长张灵甫、交流电的特斯拉,喜爱者将他们拥护为神,唾弃者则极尽嘲讽污蔑,其间口水仗来来往往比五胡乱华还精彩,当然也有是因为嘲讽者极度看不惯将这些人捧得太高而开始攻击。
所以,就算是过去了近2000年,对于冉闵其人还是无法盖棺定论。今天圣明君决定写他,可能你从圣明君的标题看出了我站在舆论的哪一边(标题模仿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圣明君得承认,上面三个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毕竟在自己最热血的年纪读过他们最热血的故事,大概一辈子都忘不了了吧。
如果说冉闵被捧得太高,那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关羽已然封神,岂不是捧得更高?其实我们知道他俩没有那么厉害,可我们不在意,因为我们铭记的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关羽的义薄云天。冉闵也一样,他或许没有说的那么厉害,但于我而言我喜欢的是冉闵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性情,一种类似于我们楚人身上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嫉恶如仇、睚眦必报的热血;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信念;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命运的不甘;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隐忍;是大江大河、山川湖海、烈日灼心的奔放与浪漫。圣明君就喜欢这样的,荡气回肠,荷尔蒙爆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没办法,中毒了。
话说回来,冉闵有错吗?有,在当时已与汉族开始融合的少数民族,也有无辜之人,《杀胡令》不分老幼,一律杀之,有错。那五胡之人可以被原谅吗?不可以,因为他们手段太过残暴,毫无人性,残忍到以人为食。
武悼天王冉闵那到底谁的错?谁都有错,可谁都没有错,如果非要去责怪,那就是自然法则吧,圣明君记得初中生物上达尔文进化论曾描述过:一个物种在一个新的环境下,先是以指数级增长,达到环境的承载极限后,就不会增长了,整体呈现是一种类似斜“S”的曲线,当初是在一块琼脂上养草履虫做的实验。如果抛弃那些恩怨情仇,把人类也当作一个物种的话,当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生产力不足以支撑的时候,大自然就会让天灾,或者人祸降临人间,嫉妒、仇恨、争夺、残杀,最终达到人口、食物、生产力的一种动态平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终究也只是食物链上的一员,而食物链从来都是这么血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