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138825/803222dfa974c1b7.jpg)
最近买了本鲁迅全集阅读,才发现慢慢读懂了鲁迅很多文章的真正含义。
想起了20年前,自己还在中小学的时候,课本里有许多鲁迅的文章,现在都已经删除,认为此举非常正确。
鲁迅作为文学大师,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个思想家,其文章内涵之深刻,抛开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当拥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后,也才能真正读懂。
记得当年,从初中到高中每年都有几篇课文是鲁迅的。老师对每篇的解读几乎都是:讽刺封建,讽刺军阀,讽刺国民党,揭露大众的愚昧……因此,我从小对鲁迅印象不好,也没想过主动去看他的书,直到听说他的很多文章从中小学课本里删除了,反倒是激起了我的兴趣买来阅读。
鲁迅的时代正好是文言到白话转变的时代。所以从鲁迅的语言中你既可以体会到文言的凝练,又可以领悟白话的雏形。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语言,教练中有大量的白话文和文言文,而现代文学家们写出的不是白话就是文言,很少有鲁迅这样的过渡语言。当然,也是到了一定年龄后才会明白的。
正是因为他熟知中国人骨子里的劣根性,才能写出那么多经典的文章。细细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多少那个时代的现象到了今天依然存在。
鲁迅先生看问题犀利而不愤青,多看几遍就感觉对现在依然很有指导意义。比如《拿来主义》,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很多时候又会有同感,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非常励志。
他的文章能够解剖国民的灵魂,唤醒了黑夜里的人们。
鲁迅是个矛盾体,他的复杂在于在他的文章中有太多不能圆通的自相矛盾。
他否定了希望,但也否定了绝望;他相信历史的进步,又相信历史的循环;他献身民族的解放,又诅咒这样的灭亡;他无情的否定了旧制度,又无情的否定了旧生活的批判者——自我”(《反抗绝望》)。
而比鲁迅本身更复杂的是我们怎样理解鲁迅。就像同样是对蜗壳一个人,不同的人认识完全不同,迷者爱之心切,黑者恨之入骨。
同样的读他的文章,有人指责他不分青红皂白将中国文化贬斥的一文不值,可他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家;有人斥责他瞧不起中国人只是每每给予讽刺,可他却反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人说他是被殖民主义忽悠的“自我东方主义者”,可他也坚持无论中西古今只要好就一并“拿来”;人们总觉得只有以笔为枪横眉怒对才是鲁迅,可在书信里他机智风趣柔情似水。
必须明确一点,中小学生读鲁迅,不同于我们成年人读鲁迅。对后者而言,可从鲁迅的书中读出寂寞、读出仇恨、读出生命的荒寒与虚无。然而,前者需要这些吗?
鲁迅文章对于绝大部分老师来说也是过于艰涩,与其教不明白也学不明白还不如换成些简单易懂的文章。
鲁迅的作品,多是批判现实,批判国人劣根性的,满满的负能量。因此,对于鲁迅渐渐淡出教材,我们不必惊诧,不必愤恨,不必伤感,更不必抱怨批判意识的衰落。教材的要义,并不在批判。以批判为特色的教材,绝非好教材。
教材对鲁迅的淡化,使一些人如丧考妣,另一些人怒火中烧。这不仅因为,鲁迅已经锲入我们的记忆,更是因为,在我们怀旧的眼中,鲁迅有如一颗锈迹斑斑而傲骨嶙嶙的钉子,矗立于教材中心。抽去鲁迅,狂澜即倒,大厦将倾。
若把这些让孩子来扛,他们不会懂,也根本扛不动。
------------end----------
欢迎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