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365)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19-11-06 23:46 被阅读0次

    卷十二(二) 【原书卷十二·二】

    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盛复初《独寐》云:“灯尽见窗影,酒醒闻笛声。”符之恒《湖上》云:“漏日松阴薄,摇风花影移。”女子张瑶英《偶成》云:“短垣延月早,病叶得秋先。”郑玑尺《雪后游吴山》云:“人来饥鸟散,日出冻云升。”顾文炜《立夏》云:“病骨先愁暑,残花尚恋春。”女子孙云凤《巫峡道中》云:“烟瘴寒云起,滩声骤雨来。”沈大成《登净慈寺》云:“花气随双屐,湖光纳一窗。”姜西溟《野行》云:“桥欹眠折苇,槛倒坐双凫。”

    盛复初,字子亨,号春谷,秀水人。有《且种树斋诗钞》。

    符之恒,字圣几,号南竹,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浙派诗人,是清代浙西诗派代表人物符曾的家兄。诗风清峭脱凡,有《秋声馆吟稿》。

    张瑶英,字巘舟,浙江仁和人。王健庵妻,撰《绣墨斋偶吟》,嘉庆刊本。有袁枚序。凡诗五十九首。

    郑江,(1682—1745),字玑尺,又字荃若,晚号筠谷。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七年进士,充《大清一统志》纂修。曾任安徽学使等。与吴敬梓相识并提携。官至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湛深经学,以诗为事业,有指其失及改定其诗者,终身敬礼之。有《筠谷诗钞》、《书带草堂诗钞》、《析醒录》、《粤东纪游》等。

    顾文炜,(资料缺)。

    孙云凤,令宜(春岩)女,袁枚弟子。能诗,善写花卉。后适某氏子,见笔砚辄憎,反目归母家。其妹云鹤、云鸾、云鸿、云鹊、云鹃并能诗、画。有湘筠馆诗。卒年五十一。袁枚有《二闺秀诗》:“扫眉才子少,吾得二贤难。鹫岭孙云凤,虞山席佩兰。”袁枚编《随园女弟子诗选》以席佩兰排第一,孙云凤排第二。

    沈大成,(1700年—1771),字学子,号沃田,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博闻强识,以诗古文名。其诗歌最为人称道,李慈铭更有“乾隆中经儒之称诗者,沃田最胜,兰泉次之……”之评价。著有《学福斋集》五十八卷,《清史列传》传于世。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探花,授编修,年已七十。初以布衣荐修明史,舆朱彝尊、严绳孙称“三布衣”。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袁枚的这一论断,说出了寻求共鸣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共鸣,指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而作者与读者,未必有共同的思想情感经历,所以,找到共鸣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就是最容易形成共鸣的切入点。然而,找到“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未必有共鸣,还要能够“说出”,并且还要说得美,才会有共鸣。“病骨先愁暑,残花尚恋春。”出句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但无啥动人之处,而对句之语,则把愁绪、凄楚、眷恋、期盼全部展现了出来,一下子把读者的思想感情带动了起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这样说出来,才称得起一个“妙”字。“桥欹眠折苇,槛倒坐双凫”一联也是把常见之景说得极妙,令人称赞不已。假如说成了“桥歪压芦苇,槛倒蹲二鸭”,恐怕不但不妙,还会贻笑大方。刚读到有人对冷军油画的评价:“细腻而不腻,逼真却非真。”似与今日诗话有共鸣之处,特转记于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36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op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