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大学》求义:第二章 《大学》之道

《大学》求义:第二章 《大学》之道

作者: 王韶斌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01:21 被阅读0次
《大学》求义:第二章 《大学》之道

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引申出了存在、规律、本源等意思。

汽车奔行在高速公路上,可以又快又稳,但是行驶在闹市区或是乡间的土路上,就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不得不减速行驶,甚至当它行驶到没有路的地方时,就寸步难行。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不是合适的路不好走,而没有了路就走不到目的地。所以道也就有了目的实现道路、规律、根本、依凭的涵义。

人走在人行道上还行,走到马路中间,就会面临危险,更不能期望在高速公路上又快又安全地走到目的地。所以人有人的道,车有车的道。

一个人需要从上海去到北京,光靠走路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很长的时间的。所以需要根据目的的局限(比如时间限制)和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出行方式。道作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本身已对走在这条路上的主体(比如人)及其行为方式做出了一些限制。

一个目的产生了,很多时候不是想一下就能实现,更多时候是要在适合自己走的道路上,以适当的方式付出实实在在行动。

《大学》之道,是实现“大”的道路、规律、根本、依凭,它天然的与大的境界、大的体量、大的格局、大的目标相适应。

一个动物,它只要努力去满足自己的生理上和安全上的需求就行,它也是走在了自己的道上。但是一个人,作为万物之灵和人类社会的一份子,拥有了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所以人需要管理很多事物和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并籍此来满足自己相应的需求。所以人道,已经不局限于用来满足个体生理上和安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个体更高层次的需求。

《大学》通过“欲……先……,……而后……”,给我们描述了实现各种人生小目标的必由之路,给我们描述了增大个人境界、个体体量、人生格局的必由之路,并最终给我们描述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终极理想的必由之路。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明德的最终对象是天下;“大学之道在亲民”,亲民之所以不是亲人,是因为亲民的主体是大人;“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至善是至高无上的境界。

所以,大学之道,不局限于衣食住行,更在于修齐治平。

相关文章

  • 《大学》求义:第二章 《大学》之道

    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引申出了存在、规律、本源等意思。 汽车奔行在高速公路上,可以又快又稳,...

  • 大学

    #新的篇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顾名思义,大学,便是传授大学之道的地方。 放下种种训诫...

  • 《大学》求义终结篇-知本

    第二十一章知本 “本,造字本义:树的根部”——《象形字典》。引申为:名词起初、原来、源头、基础、老底、所根据的经典...

  • 大学-大学之道

    文/观复知常 《大学》首句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首句即为大学之道的阐释,第一章后面所有内容即...

  • 清华博士、硕士走进孟庄专题科普讲座暨成长经历报告会

    开场前 一、观看《清华大学记实片》 ①大学之道,创新为核; ②大学之道,开放为要; ②大学之道,...

  • 《大学》求义:第一章 《大学》之大

    《大学》之大,在于生命的境界之大, 在于个体的体量之大,在于人生的格局之大,大学之大不限于衣食住行,更在于修齐治平...

  • 知行格第298日: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每日国学感悟: 话题: 《大学之道》笔记之“修身齐家” 正文: 读《大学之道》,重温《大学》精髓,再悟“大学之道”...

  • 第二章 大学之道

    大学[1]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

  • 《大学》与大学之道

    一、《大学》及其作者 《大学》位居《四书》之首,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从古至今,《大学》都受到极高的评价。汉儒郑玄《三...

  • 大学通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求义:第二章 《大学》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pm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