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解忧杂货店》

读书笔记:《解忧杂货店》

作者: 很棒的镜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3-12 12:15 被阅读324次

    东野圭吾的书我总是读得很快,大学的时候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嫌疑人X的献身》,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这次的《解忧杂货店》也是,上午开始读,到下午一点左右就读完了。如果要说原因,那大概是他的书实在是扣人心弦,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后面发生的事吧。

    但我不会一目十行地读下去,因为东野的书不是那种随便看看就行的东西,他的故事性固然精彩,更重要的却是书中那些触动人心的情绪——他被称为人性作家,也是这个原因。

    作为一个不懂得刻画情感的写作者,我有时也在想,到底什么样的故事,才能触动人心呢?

    到目前为止我能想到的答案大概只有两个:

    第一是利用人们过去的经历来激发其回忆,从而加以打动。这种方法的针对性较强,基本上只有对拥有特定经历的人才有作用,但也可以取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题材进行创作来扩大受众面。比如动漫《花名未闻》,用的是“童年好友的回忆”这个大部分人都有过的经历,到结局时的“泪点”,大家一起喊出“面码,找到你啦”的时候,情绪渲染达到高潮,水到渠成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第二种方法更加通用,就是通过意外性来对受众产生冲击。无论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或结局的冲击下,人们心头紧闭着的大门都会被“暴力”冲开,随后创作者藏在作品之中的纤细的手指就会轻轻触碰到对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产生名为“感动”的效果。

    这种方法,以我个人为例,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段落(以下剧透慎看):

    首先是动漫《夏目友人帐》中的某一集,有个小妖怪的名字被夏目的奶奶玲子拿走了,但却没有放在友人帐里。夏目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他带着小妖怪在森林里四处寻找,途中也透过玲子的记忆知道了小妖怪的过去,它一直生活在山中,最大的愿望就是看一次海。

    最后夏目找到了写着小妖怪名字的纸条——被系在一棵五十年前还是小树,但五十年后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树杈上。小妖怪辛辛苦苦地爬到树梢取回名字时,竟愕然地发现,从树梢上可以越过山谷看到远方的大海。

    另一个是小说《哑舍》里名为《无背钱》的一章,大英雄狄青的儿子狄咏保留着一枚自己先祖留下的,著名的“无背钱”,据说可以保护持有者不受伤害。后来他被敌人围于城下,派好友突围求援,好友担心他危险,但还是因为那枚神奇的无背钱而放下心来。最后狄咏战死沙场,而好友在多年之后才发现,那枚可以保命的无背钱,早就被他暗自交到了自己手上。

    同样的套路其实还发生在去年爆火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里,虽然我根本没看,但是通过网上的吐槽也可以粗略知道,这个故事里错开男女主角所在时空的设定所带来的意外感,对电影的情感渲染是有很大作用的(类似的手法我在电影《心花路放》里见过,不过在那部电影里是一个叙述上的小手段,最终也并没有强烈地为触动观众服务)。

    扯了好多,还是说回《解忧杂货店》吧。书里可以说完整地运用了以上的两种方法,既有令人可以获得亲切感的事件设定,也有通过出人意料的剧情冲击人心的段落,最终达成的效果,就我而言,就是看这本书的时候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抑制不住地热泪盈眶。

    故事里首先出场的是三个从言行上看起来就像是不良少年,而且好像刚刚干了什么违法之事的年轻人,为了躲避警察来到了一家废弃的杂货店。这家杂货店在多年前因替人解决烦恼的咨询而闻名,而三人躲在店中时,却发现一封新的咨询信从门外投了进来。

    咨询信里浓重的烦恼感触动了本性并不恶劣的少年,本着“虽然无法解决,就算让人知道有人在倾听她的烦恼也是好的”这样的善良心态回复了信件,故事便由此走上了感动与救赎的轨道。

    三个少年通过连续不断的交流让咨询者“月兔”得出了自己的决定,并因此感激少年,到这里为止我们知道了两件事:第一是这个废弃的杂货店被一股神秘的气氛笼罩着,导致少年们收到了来自过去的来信,第二则是咨询者其实并没有理解少年们回答的本意,而是用自己的意愿曲解了他们的回复,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是“故意考验他”。

    而如果有类似的经历的人,在这里还会得到一个问题:当面对追逐与逃避梦想的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很快,作者在第二章新的咨询者的故事中给出了一个回答,一个同时具有亲切感和冲击性的答案。这里摘录拥有“上帝视角”的未来三人组给那个咨询者的回复:

    你对音乐的执着追求,绝不是白白付出。

    我相信,将会有人因你的歌而得到救赎。你创作的音乐也必将流传下去。

    若要问我为何能如此断言,我也很难回答,但这的确是事实。

    请你始终坚信这一点,坚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三人组又开历史挂了,也许这个咨询者最后真的会成功呢?但东野显然不满足于这种鸡汤文式的结局,他一挥生花妙笔,一个超乎我想象的结局便伴随着这段话的再次重复,突如其来地降临在我眼前。结合这个结局,我无论看到这段话第几次,都能清楚地忆起第一次读到它时浑身鸡皮疙瘩的感觉,并忍不住泛泪。

    追逐梦想,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就连第二章中的咨询者自己都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我想对于很多和他做出同样选择的人,也是一样。但东野圭吾用短短一章告诉了这些人一件事,一个普普通通的可能性——你的人生中不会有来自未来的信件确凿无疑地告诉你,你的努力绝不会白费(实际上就算有,该不信的人还是不信),但只要有“不会白费”的可能性,对于追梦者而言便已足够——毕竟,这是一群感性的人,一群愿意相信可能性的人。

    如果说前两章故事的关键是“梦想”的话,那么第三第四章的关键词就是“爱”。浪矢杂货店的店主浪矢雄治的形象随着第三章的叙述逐渐丰满起来,我们也终于知道了这家解忧杂货店的店主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可爱的老爷爷。他的突然发病,与一个名为“绿河”的咨询者的经历脱不开关系,而最后的释然,又源于“绿河”的女儿写来的感谢信——通过这个转折,老爷爷讲述了他的心得,可以说是全书主旨的一句话:

    我的回答之所以发挥了作用,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怎么样的回答都没用。

    这句话不仅对这一章中提到的咨询者有效,也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第一章中的月兔会曲解三个少年的回答,而第二章中的青年又为何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然,这里不可避免地鸡汤了:东野不可能亲自去开一家解忧杂货店,所以只能用这本书告诉读者,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

    接下来在四章出场的浩介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提问开启了浪矢杂货店从闹着玩的问题开始转向正式的“解忧”的过程,但奇特的是,他却是在全书之中唯一一个没有遵循老爷爷建议的人,而且他的人生看起来似乎也并没有因此走上扭曲的道路……

    在看到这章结尾前我确实是这么想的,浩介自己恐怕也是这么想的。结尾中浩介的父母做出的选择是否是最恰当的,最合理的,如果浩介没有逃是否会有更好的结果,由于我个人对“趁夜潜逃”这件事的严重性没有太深入的理解,就不讨论了。总之,他们是为了浩介而牺牲了自己,这件事是无疑义的。

    最近我待在家里,也在思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问题:我妈是个很爱抱怨的人,她之前经常抱怨外公生病了之后照顾起来很烦,但在外公去世时候,她哭的依然非常伤心——我可以说她不爱外公吗?不行。

    而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的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别家小孩非常和善,对自己却异常严厉甚至尖刻——人们普遍出现对外人温和,对亲近的人却常常恶言相向的性格,相信也与自幼耳濡目染父母的区别对待有关。当然,到了孩子发生大事的时候,我也毫不怀疑父母可以不假思索地牺牲自己来换回孩子的幸福,就像浩介的父母,甚至是绿河一样。但这种牺牲的前提是,父母认为这是“大事”。

    什么事才是“大事”?攸关生死之事。

    在这里我可能要提一种不太主流,甚至可以被扣上“不孝”帽子的看法了:父母在绝大部分他们认为是“小事”的事情上,对待孩子时仍旧是以自私的本性为优先的。就像浩介的父母并没有考虑趁夜潜逃对浩介的影响,就像绿河没有考虑过自己孤身抚养孩子可能造成的心理上的影响,就像绝大多数父母都绝少顾及自家孩子的想法。

    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人,都不可能把这种话赤裸裸地说出来,所以东野仍然在结局告诉我们,绿河的女儿感激自己的母亲,浩介为他的父母祈求冥福,我也不得不承认,我的父母依然是爱我的:因为如果我到了生死关头,他们会牺牲自己来救我的概率是百分之百。

    贯穿第四章始终的还有披头士,这是浩介幼年的最大爱好,而披头士的解散也恰好对应着浩介的家庭产生变故的时间点,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时候受到的双重打击不可谓不大。作者通过两个时期的浩介观看披头士电影时心境不同的描写,表现了一种类似列子《疑邻窃斧》的唯心观念——啊,说起来我写的关于父母子女的看法,似乎也受了我最近心情的影响呢,如果我不是在家里写的这篇笔记,内容应该会不同吧。

    随着最后一章的展开,我们开始意识到,在解忧杂货店得到救赎的,不仅仅是来提问的人们,还有正在废弃的店中解答问题的三位少年。为了阻止“迷途的小狗”在陪酒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三人不惜大开历史挂把整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走向都透露了出去(咳,这其中的时空悖论我们就不要讨论了),而到了结局,他们又惊讶地发现,自己努力帮助她最后获得成功的“迷途的小狗”,正是自己在故事开始前去抢劫的大公司社长,而他们以对孤儿院的一腔善意做出的行为,被证明是一个误会。

    读者可以轻易地看出,这三位少年藏在不良少年外表下的善良,最后的结局是他们决定自首,而老爷爷穿越时空寄来的那份回复,则成为了折射在他们白纸般明净心灵上的一束光。

    读完了整个故事之后,用文学的角度再欣赏一遍吧:

    小说一个相当典型的特征是人物的交错出场。第一章中的咨询者月兔几乎在后面的每一章都要出来打个酱油,二章的克郎固然无法重现,但与他紧密相关的小芹也是频繁出场,甚至引出了绿河女儿的救赎。除了已经提到的人物之外,还有之后章节的主要人物提前出场的情况,例如在四章中与浩介交流的晴美。且这些人物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晴美的笔名和公司名称深受浩介为他雕刻的小狗影响,月兔与晴美是好友,绿河的女儿成为了小芹的经纪人,所有人都与孤儿院丸光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人物构成了一张循环往复的关系网,串联起了整本书。

    叙述手法上的精妙设计也是写推理小说成名的东野的长项。第二章中小芹提前出场,任谁都以为她只是克郎的配角,结果她却成就了克郎的梦想,时间上呈现倒叙结构;第四章中浩介对自己人生的满意与结局发觉父母为自己而牺牲,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欲扬先抑;从第一章就在暗示的三个少年做了某件“坏事”,却又等到最后一章才揭开真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之后成功首尾呼应。

    贯穿在章节之间的伏线设计更加显示出作者的天才——东野一反“草蛇灰线”的伏笔理念,每一个伏线都埋得清清楚楚:克郎收到的最后一封回信预示着他人生的重大变化,浪矢爷爷收到的白纸一定会在之后的故事中由某人寄出,浩介听说有人和他有着相似的人生,但读者都清楚那封感谢信肯定是他自己写的;晴美与浩介的对话中提到九零年要抛售股票,显然是三个少年给他开了历史挂……是的,作为读者,我们可以清楚地预想到故事会这样发展,但东野笔下的故事仍然一次次让我们跌破眼镜,这样的技巧,颇有《嫌疑人X的献身》里那种“你知道我是凶手但是你就是不知道我怎么做到的”的炫技之感。

    故事的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也是一大特色: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重复出现了一个词“男人的约定”。这个非常有日本热血作品特色的词分别在克郎与父亲,浪矢雄治和儿子贵之,贵之和孙子骏吾的交流之中出现,让克郎在穷途末路之中坚持下了梦想,让贵之轻易相信了父亲颇具奇幻色彩的梦境,让骏吾顶着可能会变成“网络犯罪”的担忧替爷爷发出了公告,在剧情的展开中从感性的角度弥补了合理性上本该出现的缺口。

    幻想因素毫无疑问是《解忧杂货店》不同于东野其他严密的推理小说的一点:浪矢爷爷的梦境毫无理由地成为了现实(也许有理由?还记得在天上为孤儿院的大家祈祷的皆月晓子吗?),三个2012年的少年收到了来自80年代的咨询信。这样的手段并非刻意求奇,而是有剧情上的意义的:如果不是来自未来,三位少年能够如此坚定地劝说月兔放弃奥运会,劝说克郎坚持梦想,帮助晴美成就事业吗?同时这样的设置也发人深思:没有未来的人给予指导的我们,又该相信什么呢?读完整本书的读者,自然会有答案。

    东野圭吾一以贯之的悲剧气氛贯穿了整本书,月兔其实并没有实现自己奥运会的梦想,鱼店艺术家克郎更是牺牲在火灾之中,浩介的父母以及绿河以生命为代价拯救了自己的孩子。但读完小说的读者们眼中落下的泪,并非因他们的人生悲伤,而是真切地为之感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解忧杂货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pt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