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摔跤吧!爸爸》引发的热议很多,比如虎爸教育、自己的梦想vs孩子的人生、真伪女权……
我们为什么没有讨论这些?因为——讨论了,然后呢?
我们希望说点不一样的,希望挖出一些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让尽可能多的人尽快用得上的,希望一部很出名的电影能影响更多人,从平凡走到卓越,每个人都可以有一次机会。
1.
先说另一个真实的故事:
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Laszlo Polgár)与妻子克拉拉(klara)用了25年做了一项实验——波尔加通过研究数百名在各领域被称为天才的人,得出结论:
正确地养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将他变成天才。
这里需要结合《刻意练习》,定义一下「天才」:
「天才」是一种表现形式,当某人能做的事情和ta的卓越程度超乎想象时,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人天生就比别人优秀,就会称其为「天才」。
波尔加的理论在他自己的女儿身上也得到了印证。波尔加夫妻生了3个女儿,都没有上学。拉斯洛决定让女儿们学国际象棋。在当时的社会态度里,女选手是国际象棋比赛的「二等公民」。
大女儿苏珊在4岁时,以11胜0负0和的战绩,在布达佩斯女子11岁以下比赛中折桂。后来成为第一位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二女儿索菲亚仅14岁时,就在单项世界杯国际象棋比赛中赢得2735分的等级分,这在当时,不论男棋手还是女棋手,都是最高的国际比赛等级分。三女儿朱迪特·波尔加,在15岁零5个月时,就已经成为了特级大师,在当时,不论是男子还是女子特级大师中,她都是最年轻的,并且,她在世界女子国际象棋棋手中连续25年排名第一。
《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一个词:新年决心效应。举个例子来解释这个词——
很多人在新年第一天会制定一系列计划,和自己说新的一年要变得更好。比如,很多人会办一张健身卡,说新的一年要坚持锻炼,要减肥。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会受到现实的打击,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让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于是你开始缺课,于是减肥效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继而你开始失去信心,决心开始衰退,到最后索性就不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健身房通常在1月时人满为患,7月却只剩下一半的人。
可是,书中提到:
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世界上存在一种可以在任何情形中运用的一般的意志力。
我们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讨论过「长期」、「努力」和「专注」的意义,这里不再赘述。
问题是,同为普通人,甚至在该领域被认为是弱势群体,波尔加的三个女儿和电影中的吉塔两姐妹,是如何做到持续努力和专注,一步一步走向卓越的?
2.
《刻意练习》一书通过研究发现,与生俱来的固定潜力并不存在,也就是说,没有谁具有「天生更擅长做某事」的才华,但是每个人都有「把自己发展到卓越」的才华。
电影中,父亲也对吉塔说过:
你要记得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金牌不会长在树上,你得努力,得有激情,得下功夫。
我们之前也讨论过,不要轻易相信,有某种品质是天生的,因为如果是这样,你就否认了自己的发展,你否认了,每个人原本都有机会,通过刻意练习,习得某些看似比较难的技能。
所以,先看看她们是如何开始的。
你也许会说:
两姐妹的成功,最初都是他爸逼的。
电影里,吉塔两姐妹对摔跤训练是抗拒的,所以一直消极地应付着父亲。
「应付」绝对不是卓越之路的开始。我们都知道,一直感到被逼迫,消极应对,根本不可能做到顶尖。
吉塔两姐妹真正的开始,是偷跑出去参加好友的婚礼,引起父亲暴怒之后。好友 (新娘) 说:
我倒希望上帝给我这样一位父亲,至少他很关心你们。否则你们的现实就是这样:以女儿身降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以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待到二八年华,便要嫁为人妇。以此摆脱他的负担,牵着她的手走向新郎。为那个她从未谋面的男人,相夫教子,这就是他所有的使命。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他为你们忍辱负重,他就是为了让你们有自己的将来,有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
这些话让两姐妹意识两件事:
- 练摔跤意义重大,自己的命运竟然有可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 父亲为我们承受了这么多,我们竟然没有意识到,要好好训练,对得起父亲的苦心。
正是这两点,姐妹俩不再埋怨父亲,第二天,便自觉地早早起床,刻苦训练。
对于吉塔而言,第一次参加比赛,输给了对方,那颗好胜之心,也让她不仅坚持训练,还比以往更努力。
波尔加三姐妹的大姐苏珊回忆,自己是有一次找玩具的时候「碰巧」找到一副国际象棋,鉴于波尔加夫妻一开始就打算把女儿培养成象棋高手,苏珊是如何「碰巧」找到棋子的,就无需多言了。苏珊喜欢上了这些棋子的形状,随后,波尔加夫妇开始引导她把棋子摆上棋盘……
有没发现,不论是吉塔姐妹的醒悟、吉塔的的好胜之心、还是波尔加三姐妹对象棋的兴趣,不论是怎样的形式,都达到了一个目的——给人继续前行的理由。
人有一种「拒绝改变」的本能。如果你决心做成一件事,首先就必须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弱化停下来的理由。比如,研究表明,那些减肥成功的人,都是因为重新规划了自己的生活,并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那些能够长期保持有目的的训练的人,无不是通过培养各种习惯,帮助自己不断前行。
从吉塔两姐妹的例子还可以学到,如果感觉坚持一件事很难,就想办法赋予这件事极大的意义——想想这么做的好处。两姐妹找到的意义是「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前两年,我希望自己能坚持早起。所以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机制:
如果我设置的时间点里,没有按时起床,就往阳台外扔100块钱——因为我的懒惰,机会都给了别人。
这个方法很有效,扔了两次钱之后,我确实能「逼」自己每天早起了,我发现6:00起床的一天,比之前8:00起床的一天,多了两个小时。我不再需要事事都急急忙忙,我可以下楼散个步,逗个猫,做一顿营养早餐,写个晨间日记,好好规划新的一天。于是我不再需要扔钱早起,我给早起找到了新的更大的意义。
我们有时候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一件事情有必要做,可是因为刚做起来感受不到爽,所以还没开始就停下了,所以一直不开始,所以一直不爽……
打破这种死循环,就可以用一点暴烈的方式开始,让自己越快养成习惯越好。越快进入状态,就越能发现一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越容易持续去做,越不容易停止。
3.
20世纪80年代初,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芝加哥大学和同事一起,研究了6个领域120位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并得出结论:
杰出人物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阶段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父母给孩子大量的时间、鼓励、和关注。
电影中的父亲从训练开始,就每天早上5点钟准时起床,然后陪着两个孩子去训练,还亲自搭了一个摔跤场地。从始至终,父亲一直是身体力行,给了足够的陪伴与指导。我相信如果父亲只是把孩子叫醒,指使去训练,然后自己钻回被窝睡觉,这吉塔姐妹根本不可能成为顶尖,甚至可能就根本就不可能练成摔跤。因为她们很容易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增强了停下来的理由,从而不断弱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这再正常不过了。
践行就是最好的说服。电影中,爸爸风雨无阻的执行力,对女儿来说,是最好的说服。
还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电影的一个小细节——从小到大,训练过程中,父亲虽然严格,却从没有给过吉塔两姐妹任何负面评价。在之前的文章「《摔跤吧!爸爸》—— 教练到底输在哪儿?」中,我们谈过评价和反馈的区别,这里不在赘述,只引用一个例子说明——
就好比你蒙着眼睛想走到特定的地方,评价的人会说:
你走歪了!
而反馈的人会告诉你:
你走左了。
父亲不会在女儿输了比赛的时候说:
你怎么搞的?
你怎么这么差?
……
他一直在反复认真观看女儿的打法,研究比赛视频,他的所有研究,都是围绕「吉塔如何打赢」展开的。他可以把一整天的时间都花在研究录像带,弄清楚外国选手是用哪一招打败了吉塔,吉塔有何应对策略。
他在反复认真观看比赛视频之后,提出了反馈,比如他当着吉塔的面问教练:
吉塔的强项就是进攻,为什么总要逼她防守?
又比如他让吉塔回看比赛视频:
你看第3分38秒,当时你明明领先了,为什么要转为防守?你明明可以一直进攻,一直得分,为什么不呢?
及时、如实的反馈,让吉塔终于知道自己输在哪,要如何改进,重拾信心,最终夺冠。
4.
再看另一个继续前行的理由——
电影中,吉塔不仅有妹妹一起训练,父亲还给姐妹俩找了个陪练。现实世界中,吉塔四姐妹和表哥,都是优秀的摔跤手。
科学研究发现一个特点:许多杰出人物都有几位哥哥或姐姐,朱迪特·波尔加有两位姐姐,苏珊和索菲娅;莫扎特有位姐姐玛丽亚,比他大四岁半,在莫扎特刚刚开始对音乐感兴趣时,姐姐已经开始弹奏大键琴。网坛巨星塞雷娜·威廉姆斯和姐姐维纳斯·威廉姆斯(大小威)……
这是鼓舞他们前行的榜样,让他们可以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习,并且与哥哥姐姐竞争,然后自己再去模仿。这给孩子们提供了另一种继续前行的理由,《刻意练习》的解释是:
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在从事某项活动,并且获得父亲或母亲的关注和表扬时,自然也想加入进来,获得父母同样的关注和表扬。对某些孩子而言,和兄弟姐妹之间开展竞争,本身也很激励人。
这里又可以提到一个词,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
或称同辈压力、朋辈压力,指的是同侪施加的的一种影响力,西方学术上解释为:因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做出顺应别人的选择。但现在,这个概念似乎还要外加一层,也就是还要包括同辈(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所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或多个人一起刻意练习,很可能会比一个人单打独斗更有效果。如果感觉自己一个人坚持做什么很困难,赶紧找到和你做同一件事的伙伴或群体,给自己找一点竞争,给自己一点点压力,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5.
说了这么多终于谈到钱了。电影里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的,是父亲承担的经济压力,我们可能感觉吉塔一家只是「经历了一些困难」而已。可现实情况下,培养一个杰出人物,经济成本往往不是一般的大。
2014年,《金钱》杂志(Money)估算了一个家庭培养一流的网球运动员所需的成本:
私教课程要花4500到5000美元,另外还要加上7000到8000美元的团队课,在球场上的训练每小时费用为50到100美元,国家级比赛的参赛费用约为150美元,交通费除外。最优秀的选手一年要参加20场左右的比赛,如果带上教练去比赛,每天还要额外的300美元成本,另加交通食宿费等,把所有的费用累计起来,每年很容易花上3万美元。但许多真正想提高水平的学生还想进入网球学院深造,学院要训练整整一年,比如到佛罗里达的IMG学院深造,每年要花71400美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此外,还得为参加各种比赛支付参赛费。
这就是为什么能让好几个孩子同时成为世界顶尖的家庭,屈指可数。专业训练不但费用高,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父亲或母亲放弃自己的工作,全力支持,比如每周接送孩子训练,送孩子去参加比赛等等。
剪辑后的电影中,或许是为了避免情节拖沓,把这些心酸一笔带过了。
实际上,父亲承受的远不止是嘲讽,更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山大。
6.
好,现在可以大致绘制出一条从平凡走向卓越之路了——
不断强化自己前行的理由,如果需要坚持做一件事,就尽可能赋予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必要时,充分「利用」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找到能和自己形成一点点竞争的小伙伴和进步群体;
找到好的导师,不拘是父母,老师,甚至是同辈,只要他足够敏锐,能给你及时、如实的反馈与指引,跟着他;
持续努力,保持激情,下功夫,花钱……
Duang!小天才从此诞生!
=========================================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