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7、“主道利周”

27、“主道利周”

作者: 历史学者唐不闻 | 来源:发表于2023-12-04 19:51 被阅读0次

    《秦始皇本纪》在叙及秦二世即位后,有一段赵高的进言:

    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

    这段是说,赵高劝秦二世不要轻易在群臣面前露面出声,保持神秘和威严。从此大小政事都由秦二世与赵高两人在禁中决定,拍板之后发外执行。

    这段史料的解读有必要作一澄清。通常认为,这段话很明显是赵高为了独掌大权而忽悠秦二世。诚然,最后的事实是赵高确实成为了权臣。而我们的问题是,究竟秦二世是智商不够,轻信了赵高的话;还是赵高所进言的观念,就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帝王术,所以秦二世才接受了这样的建议。

    假如对先秦学术有一定了解,很容易发现答案其实是后者。

    战国以来,帝王君人之术非常流行,儒者无不言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帝王术,就是让君主藏于幽暗,不轻易表露情绪和喜好,否则就容易被群臣拿捏。这种“幽暗”要求君主不但要藏好自己的语言,还要尽量藏好自己的行踪。

    《管锥编》曾引诸多子书相关言论。

    如《管子·心术》:人主者立于阴。

    又如《邓析子·无厚》:为君者,灭影匿形,群下无私。

    又如《鬼谷子·谋篇》: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秦始皇尤其喜爱的韩非,更是屡屡在文章里把这种“帝王术”发挥到了极致,称人主要“掩其迹/情,匿其端”。

    韩非的老师荀子倒不赞成如此,他有一篇《正论》,驳斥了当时流行的一些观念,其中之一叫“主道利周”。所谓“周”就是指周密,藏于幽隐。虽然荀子不认可此说,但他放在《正论》里首先驳斥,可见这种认为“君主应隐匿自己行踪与情绪”的观点是当时主流思想。

    有意思的是,秦二世的父亲,秦始皇本人就是这么做的,《本纪》载三十五年,秦始皇因怀疑近侍有人泄露自己的话,杀掉了一批随从,更加注意隐藏行踪。“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

    所谓“受决事”,即是群臣只奉行秦始皇在禁中与极个别亲信拿定的主意,没有资格参与议政。这与上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如出一辙。秦二世与赵高对秦始皇的做派耳濡目染,又都熟悉韩非著作(本纪中有二世引韩非《五蠹》驳斥李斯之事),沿袭前任的做法,似乎也很正常。

    综上,尽管赵高进言的确有可能怀有私心,但秦二世采纳了他的建议,未必是幼稚或弱智的原因,而是因为“主道利周”就是先秦以来最流行的帝王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7、“主道利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bs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