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我的角色逐渐从英语辅导老师转向心理疏导员+“情绪垃圾桶”。一天,一学生像往常一样一番大吐苦水之后,不好意思的对我说,“老师,我每次来上课都带着满满的负能量,觉得挺对不住你的。不过,和你聊完,我心里的郁结就解开了,也突然有了学习的动力。”我笑着说,“那不是很好吗?”“可是,难道你不会被我们的负面情绪影响吗?”学生问到。“不用担心,这些于我而言算不上什么坏情绪。”
记得有一次,一学生因为模考成绩备受打击,她红肿着双眼问我,“老师,高考结束后,人生是不是就没那么难了?”看着她绝望而又急切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那段经典对话:
Mathilda: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玛蒂尔达:是不是人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Léon: Always like this.(莱昂:总是如此。)
我没有莱昂的坦率,可是,我也不想撒谎。所以,在长久的沉默之后,我微笑着对学生说到,“今晚就别熬夜了,好好睡一觉,明天醒来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确实,比起成年人世界里的鸡零狗碎,高三学子所谓的负能量简单太多。其实,和他们聊过之后,发现学生的负面情绪主要分为两种:听天由命-自暴自弃型和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型。
对于前者,我只有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别把顺序弄反了。”至于后者,需要一个选项B。当然,这个选项不是由我给出,而是在帮助学生认清焦虑根源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之后,让他们自己对高考后的人生规划出合理的备选项。不过,因为思维的固化加之繁忙的课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较大的改变。因此,越是临近高考,两种类型的负面情绪会在学生身上轮番出现,所以这个时候我的角色慢慢转向“情绪垃圾桶”,因为学生此刻更多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无需顾虑宣泄压力的渠道。
朋友突然停薪留职,决定给自己半年的“间隔年”。刚开始那会,他办了健身卡,下定决心减肥。上完第一次私教课他无比兴奋的对我说,“看到教练的身材,我简直斗志昂扬。”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朋友圈里时常有他自己下厨做的各色健康菜肴。隔一段时他还会去四处旅行,生活着实过得无比惬意。
可是,前几天见面,发现朋友状态不太好,还没落座他就开始唉声叹气。询问缘由,朋友回答到,“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出门了,甚至觉得生活也越来越无趣。”为了打发这种无聊的状态,朋友还谈了一场恋爱。可是,爱情似乎也不能改变他颓靡的状态。
那天在聊天的时候,朋友无意中提起当初辞职的缘由。朋友一心想离开这座小城,当时公司正好提供了一个晋升到总部B市的机会。那时候,朋友把所有的心力都投注在晋升的机会上,所以当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时,他变得极度焦虑不安。直到某个夜晚,他突然情绪奔溃,坐在卫生间冰冷的地板上,整整一夜没合眼。
之后,朋友去看了心理医生,被诊断为轻度抑郁。医生建议他休息一段时间,在一番思量之后,朋友选择了给自己一个长长的假期。
朋友近来状态不佳,也和他一心想离开这座城市有关。他说,“感觉只有离开这里,才有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现在不出去,这一生或许都没机会了。”当然,想到更大的城市发展没什么不好,只不过朋友把工作晋升当成了走出去的唯一渠道。所以他才会在“间隔年”越接近尾声的时候,越焦虑。他害怕回到“竞技场”,害怕再没有晋升的机会,害怕再也走不出去了。
其实,朋友一直以来对英语都特别感兴趣,他语言基础也不错,对美国流行文化更是如数家珍。我问朋友,“为什么不把英语当作你走出去的敲门砖呢?”朋友先是一愣,接着沉默了一会,才回答到,“我确实特别喜欢英语,可是,那是我的兴趣。”“你担心兴趣一旦变成工作就会变得无趣?”我问。朋友点头。“可是,如果能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来养活自己,那不是很好吗?”我接着问到。因为我知道朋友之前在抖音上发过一些自己原创的英文Rap的小视频,反响不错。
朋友顿了一会,旋即脸上露出了笑容。“今晚得开瓶酒庆祝一下。”走的时候,朋友说到。我不忘给他泼冷水,“别忘了,你还在减肥。”
昨晚,朋友给我发了一段他刚在飞机上创作的英文Rap。虽然我对Rap没什么研究,但是,从朋友创作的歌词不难感受到他对潮流文化的了解,以及他不羁、自由的个性。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桑德伯格和朋友亚当·格兰特合著了一本名为“Option B: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B选项:面对逆境,建立韧性并寻求快乐》)的书。桑德伯格在丈夫意外身亡后,陷入极度的悲伤和绝望中。一日她情绪失控,奔溃大哭,站在一旁的朋友说到,“A 选项现在已经没有了。咱们必须得上这个该死的 B 选项!”这就是这本书的由来。
确实,绝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一直是理想的A选项,只有当命运的齿轮突然断裂,人们才不得不被迫接受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那是生活硬生生砸在我们脸上的备选项,为了不在绝望的沼泽里越陷越深,很多人最后只能选择被动接受。如此的选项B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与迫不得已,可它又何尝不是生活对我们最后的仁慈呢?
不管是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备选项,还是被迫接受生活砸过来的选项B,就像桑德伯格在书里所言,“Option A is not available. So let’s just kick the shit out of Option B. ”(既然没有A选项了,那么让我们尽可能善用B选项吧。)毕竟,在深陷泥沼的时候,还有一根可以攀住的枝条,不也是绝处逢生的奇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