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从小就喜欢看书的人,从小到大最喜欢的课就是语文课,虽然我对名著不是了解特别多,但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比如历史、文言文、诗词等等,可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我高一的语文老师特别好,这种好不是说他布置的作业少,也不是说他脾气好,而是他讲课的方式。印象最深的是他教我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他说:“读诗就得读出感情,这首诗就要读出它的豪迈之情!”后来我们早读课读得不好时,他就毫不客气地骂我们,以致于高二分班以后语文早读课再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完全不想跟着读,因为同学读得软绵绵的,我读不下去。
他教我们古诗从来不让我们翻译,都是让我们读熟以后,再告诉我们诗的寓意,让我们自己体会。我最喜欢他教我们古文,他可以通过一个字给我们延伸很多课外知识,不枯燥而且学到了很多。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全中国的语文老师都像他一样,教课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真正传授知识,会不会就不会有那么多学生讨厌学语文了?
我开始讨厌语文课是在高三。那是真正的应试教育,为了让学生得高分,年级组长特意带头总结了一套回答诗歌鉴赏的公式给我们套进去,当时班里根本就没有真正喜欢诗歌的人,没有一个人去关心这首诗的真正含义,只是一昧地想把题做对,那是我第一次觉得无奈。
仔细想想,从小到大,语文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参考答案,因为理解类的题目不可能人人都一样,只有靠谱和不靠谱。就像一个西瓜,甜和不甜都只是个人感觉,但是不能把西瓜看做苹果,这就是不靠谱。可是,现在语文竟然有公式了,我想,这就是那么多人把从一出生就开始接触的语文视为天敌的原因吧!
我真正觉得悲哀的是我上了大学以后同学们的态度。因为是理工学院,没有汉语专业。在学校更是接触不到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丝一毫,我和朋友们抱怨过这件事情,但她们对此嗤之以鼻,她们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我那时候真的感到很悲哀,因为明明语文才是我们一出生就开始接触的东西,明明所有科目都是建立在语文的基础上的,可是,它却受到这样的冷待。
我们放眼望世界,现在那么多外国人都在学习中国文化,湖南台播的《汉语桥》里外国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这些中国人在做什么?我们把中华上下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当垃圾一样丢在了角落里!
中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得很快,可是我们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的好处的时候,有想过我们的文化吗?每天都有多少新闻报道说某某做了什么然后没素质之类的话题?又有谁真正反思过教养到底是什么?
我们都接受过教育,难道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一定有教养吗?没接受过教育的人就一定没有教养?不是,事实恰恰相反。教育是一回事,教养是另一回事。教育是硬件,教养是软件,这个软件你怎么配备?
学啊,学好的,把坏的丢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那就得问我们从几千年前就流传下来的文化了——我们的道德观怎么形成的?就是几千年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从未间断过,那些史籍、诗歌、文物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真伟大,而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最伟大的!有些人一听见这几个字就嫌弃,可是我们都不能否认它的源远流长是事实。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重视它,把它从垃圾桶里捡起来,不要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外国人比我们中国人更像中国人,到那时,我可能会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