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林徽因:友情之上,恋人未满

作者: 柒木流言 | 来源:发表于2017-03-22 08:13 被阅读0次

    古龙曾经说过,喜欢一个人尚且是有原因的,但是痴迷是完全不讲道理的。这总让我想起民国时期的两个人,一个是徐志摩,另一个是林徽因。

    林徽因

    01

    他是民国时期有名的风流才子,被称为“中国的雪莱”。他是那个时代众多女子心中的白马王子,浪漫多情,风度翩翩。只可惜他没有白马,他笑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知识分子。但他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寻幸福的同时对命运又有几多期许。他叫徐志摩。

    而她,自16岁随父亲游历欧洲,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个让人看一眼便永生难忘的女子,她伴着清风,从人间四月缓缓而来。她是林徽因。

    故事应该从1920年说起。

    02

    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各国,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这年,她16岁。

    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结束了在美国的生活,来到英国。这年,他24岁。

    同年10月,林徽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初次相遇。

    聚散皆因缘,他们也不例外。而初见之于人生,却是极好的。大约世间所有的爱,都起始于初见的欣喜。这与后来林徽因写给沈从文的信是相符的。她说:“我做着许多女子做的梦,而实际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来不认识一个男朋友,没有一个聪明的人来陪我玩——实际生活中认识的人物没有一个如我想象一般浪漫的人,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纠纷。”

    徐志摩的到来对林徽因来说就像是黑夜之光,散发出无尽热。

    03

    恰巧这时,林长民摆脱了政坛困扰,喜欢结交青年人,徐志摩一来二去成了林家的常客。他和林长民相见恨晚,无话不谈,下午茶的讨论也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

    林徽因也悄悄走进了徐志摩心间。

    是年,林徽因与徐志摩有了谈婚论嫁的打算,前提是徐志摩与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徐志摩满心欢喜。可这一切都逃不过父亲林长民的眼睛,爱女心切的他怎么能让女儿嫁给已为人夫的徐志摩。

    1921年10月14日,在林长民的精心安排下,刚读完中学的林徽因乘坐“波罗加”船归国。

    林徽因的不辞而别,将徐志摩带进了另一个空间,他在思念、失望与希望中度过一天又一天。而这种思念与希望致使他将诗情酝酿。也或许,人只有在自身最低谷时,才能最大程度上将自身的潜力毫无保留地发散出来,徐志摩亦如此。

    他化无尽的思念作炽热的心,他化满怀的希望作梦里的艳阳,诗行铺满了冬日的康桥。

    04

    1922年9月,徐志摩乘船回国,带着一纸离婚书前去赴约。可现实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人当头一棒。

    原来,早在1922年春季,林徽因被许配给了梁思成。一个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民国司法总长梁启超之子,一个是民国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林长民之女。这在当时是最为门当户对的。

    可此时的徐志摩并未放弃,他还心存侥幸,因为林徽因还没有正式走进梁家,他确信林徽因还是爱他的。现在看来,这种侥幸更多的则是对林徽因的爱恋,正是源于深厚的爱,徐志摩才毅然决然地进京。

    他刚踏进北京,就收到恩师梁启超的一封书信: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痛苦。

    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林徽因已经许配给我家儿子了,你就不必再干扰他们的幸福了。

    梁启超掷地有声的提醒,徐志摩并不买账: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是啊,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05

    1924年4月,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林徽因和徐志摩担任翻译,这段时间,两人在众人面前反倒成双出入,一时舆论四起,因为此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已有了夫妻之名。正如吴泳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印着这幅三友图的报纸传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林徽因与泰戈尔、徐志摩

    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先生六十四诞辰,林徽因、徐志摩等人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两人好生默契,关键舞台布景还是梁思成设计的,这让梁思成情何以堪,又让林徽因备受煎熬。

    出乎意料的是,徐志摩对林徽因还深藏爱意,并且不减当年。他托泰戈尔代传爱意,但林徽因很适宜的拒绝了。

    一个月后,她和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

    06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她。徐志摩满腹心酸却又相思成疾。他为林徽因放弃了太多,他也试着去挽回,可于事无补。

    到美国之后,林徽因大病两场,梁思成日夜守护着她,甚至都没能回国看望病重的母亲。

    而她的心,也被梁思成日益感动着,她不能让这个深爱自己的男人失望。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并于不久回国任教。

    07

    林徽因曾用心告诉过志摩:不是我没有来,只是我无缘留下。

    并不是无缘,只是当时的她知道,如果接受了这份爱,自己就会被这千斤般的重担压一辈子。

    林徽因结婚后,徐志摩将执着、疯狂而又真诚的爱深埋心底。他深知:最真诚的爱就是,就算你拒绝了我,我对你也永远没有埋怨。但我不会再靠近了。如果你有求于我,我依然会鞠躬尽瘁。从今往后我会把爱藏起来,不再招摇过市了,我会努力过得好,希望你也是。

    08

    始终不敢说诗人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世界,只知道众生因果间皆有定数。正如徐志摩所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这样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不为人知的伏笔。

    徐志摩与林徽因:友情之上,恋人未满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赶去听林徽因演讲的徐志摩。

    这距离林徽因从英国不辞而别刚好十年。

    十年前,他为了她而离婚。

    十年后,在那个大雾弥漫的早晨,他永远的离开了。或许有着遗憾,可是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09

    飞机失事后,林徽因让赶到现场的梁思成取回一块失事飞机的残骸,而她将这块残骸挂在自己的卧室,以此表达对徐志摩永久的怀念。

    很多文人朋友,给他写了挽联。

    郁达夫写下:相逢同是天涯,只有佳人难再得。

    蔡元培写下: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写的: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不再交际,只是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往后的年月也只是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时间,其间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10

    徐志摩死后,林徽因整天睹物思人,以泪洗面。徐志摩的死对她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痛楚,她在心中一直对徐志摩怀有愧疚,或许是因为愧疚,他才能在林徽因心中始终不改当初。

    世俗相传,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是魂归之日。徐志摩魂归之日,林徽因在她北京小院之中,点一盏灯,静静等候魂兮归来。

    但是终究阴阳两隔,徐志摩没来,林徽因黯然失落。

    11

    我常说,徐志摩去后,整个民国都落寞了三分。

    有人觉得是一句废话,鲁迅去后,也再无鲁迅。每个作家都是独一无二的。

    可对于我而言,即便没有鲁迅,民国一样是民国。他还有钱钟书,周作人,郁达夫,穆时英,还有上百个才华横溢的大家,来勾勒那个时代。

    但是风流才子的那个江湖,缺了一个徐志摩,几乎就已经结束了。

    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人即使走遍市井江湖,跋涉过山川湖海,却最终回不去故乡,回不去年少时光,终究是落寞的。

    12

    这世间事,无论何种别离,你若知道必定会有再相聚的一天。哪怕这时间是十年,二十年,你都觉得不过是缘分的问题。但若这别离,再无相聚的可能,离去的人便像是从你灵魂里抽去的一部分,空了也便空了,再无被填补的可能。

    丧失之痛,是最持久的疼痛。无论你多么久经沧桑,多么平和安详,这种痛都会在你的心里不停荡漾,像是海面的波浪一样。

    生命如海,还存在的东西,就像是海面上来回飞翔的海鸥。即便它飞得再远,你都知道,它就在广阔的天空下,在茫茫的江湖中。

    这种鲜活的念想,是很多人活着的理由,我也不例外。

    13

    徐志摩活了34岁,林徽因活了51岁。

    他们最终没有在一起有很多原因,可现在看来,那都是命运在虚空中无尽的阻拦。

    如果那些爱最后让林徽因变得强韧又温柔,也不负徐志摩曾酩酊醉过,并深爱过。

    今夜,我们踏着铁马冰河,一起入梦,与尔同销万古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徐志摩与林徽因:友情之上,恋人未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in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