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事起,我们全家一起吃饭时,从锅里盛的第一碗饭总是先给父亲,然后是母亲。父亲常年不在家,如果知道是父亲要回家的日子,母亲做好饭也总会等父亲回来一起吃。
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对父亲质朴的尊敬和关爱,让我们姊妹兄弟从小就对父亲充满敬仰和尊重。也因为这种传承和习惯,我们对父母的孝道从没有刻意,只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
等到我可以盛饭的年龄,没有人告诉我,我就很自然的把第一碗饭恭敬的端到父亲坐的餐桌前。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家的生活因为父亲上班,有所好转,盛完最后一碗饭,锅里总会有剩余。我们再添饭时,总会先问问父母的需求,然后再给自己添加。
嫁到婆家以后,公公有时会在我们招呼他吃饭时再看会电视。婆婆是疼孩子的老人,总会说我们先吃不用管他。尽管如此,已经习惯成自然的我盛饭时,总会把第一碗盛出来,放到公公的餐桌旁,再继续盛饭。
后来有了女儿,婆婆更是痛爱孙女的奶奶。等女儿长到可以和我们同桌吃一样的饭菜时,婆婆总会在我忙着收拾端菜的时候,先给女儿盛出来半碗饭。我告诉她这样不合适,婆婆毫不介意的说,小孩哪有什么事,先给她盛出来凉一凉。公公也在一边附和着,我盛饭时依然坚持着我的原则,但老人疼孩子的事实令我也很无奈。
有些事情就是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不知不觉的发生质变的。又一次饭前,婆婆在厨房还没出来,我盛出来 第一碗饭,随手放在公公常做的餐桌旁。然后发生了让我出乎意料的事情,才三岁多的女儿站在凳子上,伸手自己端起那碗米饭,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接着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这碗应该是我的。
我意识到这是很久以来的惯例给她造成的错觉,便和她解释,这碗饭是妈妈给爷爷盛的,这么多的米饭你也吃不了。谁知女儿接下来的行为让我更加不能接受,她开始大哭,说奶奶每次都是先给她盛,第一碗饭就是她的。她再次把我端走的米饭拿到自己的桌前,我顿时很生气的大声指责她的任性和无理。
婆婆赶紧出来,把那碗饭端到她面前,小家伙刚要破涕为笑,我却不再顾忌婆婆的不满,把饭从女儿面前端走,顺便把她从餐桌旁领走。
我警觉到这件看似无足轻重的事情,已经让女儿不能端正自己的位置,在潜意识助长了女儿心里的某些小自私和小自我。小家伙一边哭喊着要第一碗饭一边跺脚不想离开,我无视了公公婆婆的不高兴,等她哭完给她端杯水,再次和她义正言辞的声明,第一晚饭以后只能爷爷或奶奶的,因为爷爷奶奶是长辈。小家伙从我的眼睛和神情里看到了我的坚持和原则,尽管她没有理解全部的意义,但在她有限的年龄里能认可尊老爱幼这件事。事后,我也及时和婆婆沟通,也取得她的理解和支持,并再也没有因此发生过不愉快。自此,餐桌上的风波,对女儿以后的行为起到了警示,而我的所为也有了标榜的作用,长大后的她只要是在奶奶家吃饭,盛的第一碗饭一定是爷爷或奶奶的。
有了儿子以后,婆婆有时还是会忍不住给小家伙先盛出来,面对越来越懂事的儿子,我会特意把这件事拿出来和他解释。我告诉他,你在家没有资格享用第一碗饭,咱们家第一碗饭应该是爷爷或奶奶的,因为他们是长辈,是奶奶担心饭太热所以才先给你盛出来的。每次我盛饭时,也会特意问他,这第一碗饭应该给谁呀?小家伙似懂非懂,但会口齿清晰的回答说,给爷爷。
现在我们大多在自己家吃饭,每每就餐前,我会在厨房喊他们帮忙,女儿端菜,儿子盛饭。他总会把盛的第一碗端到爸爸的桌旁,如果爸 爸 不在家,那一定会端到我的面前,然后再给姐姐盛,最后才是自己的。
盛饭,看似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却是每个家庭一日三餐的必须之事。而盛饭的礼仪也贯穿我们给孩子无意中传递的尊老之道,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天而成,孩子的修养道德是在生活里潜移默化的作用。
愿我们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影响孩子的思想,去同化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陪我们老去的路上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