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先生191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第二年辍学从军,抗击日本入侵。1950年退伍后,到美国攻读历史,获博士学位。
读《万历十五年》一书时,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黄先生那颗拳拳爱国之心!清朝末年的中国腐败孱弱的不像样子,明朝也曾经强大过,究竟是何道理,中国就落后了呢?
黄先生自1959年起,阅读,梳理了海量文献资料,于1974年出版《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16th Century Ming-China》(《16世纪中国明代财政与税收》)。1981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了《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无关紧要的1587年》),即中文版的《万历十五年》。
公元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看并没有发生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大事件,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看似平淡却暗藏玄机。
黄仁宇先生认为明朝(其实清朝也差不多)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轻视金融的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从汉唐的先进演变成明清的落后。
明朝政府之所以重农抑商,是为了维持王朝的安全。
在朝廷看来,把百姓和土地捆绑在一起的农业,比商业更容易管理。士农工商,商人被排在末位,是因为士大夫们觉得商人唯利是图,缺乏道德仁爱信义。
“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中国统治阶层二千年来大力提倡的,黄仁宇先生认为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时的文官系统是非常强大的。
立国以伦理道德为根本。
年幼的万历皇帝毫无个人自由意志,一切言行均有严格规范。如有出格,便会招致慈圣太后的责罚以及首辅张居正的批评。
即便早已亲政多年,成婚生子,然而在立谁为储这件事情上,依然没有决定权。
万历皇帝选择了消极抵抗,不再上朝。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在位48年,28年不上朝,是他最为人熟知和诟病的行为。
朱翊钧10岁(虚岁)登基,作为天子,他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乎道德标准。这标准由文官们说了算,按照他们理解的四书伦理来解释,也由他们来监督皇帝。
万历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而且他也是在他的臣僚张居正,冯保等人教育下长大的。
万历皇帝性格优柔寡断,他没有勇气像他的叔祖正德皇帝那样一意孤行,任性放纵。
他即便选择了不上朝,实际还是有办公——他会有选择的批阅奏章,处理必要的政务。
不然的话,“清君侧,诛独夫”的内战也许早就发生了。
万历后来还是顺从大臣们的意愿,立了长子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皇帝就龙驭上宾了)为太子。
帝国的官僚政治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成千上万的官僚在维护成宪的名义下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掩盖自己不可告人的私利。这是很难用用少数几个人的贤愚得失来概括的。
身为皇帝,万历死后也未能和最信任、宠爱的郑贵妃同葬。
万历归天24年后,明亡。
1956年定陵在郭沫若领导下进行了考古挖掘;1966年焚尸。
镶嵌着帝国最珍贵宝石的皇冠、凤冠在博物馆静静地接受后人的观赏和赞叹。
在黄仁宇笔下,无论是万历皇帝还是名臣张居正,道德模范海瑞,抗倭英雄戚继光,都被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都有尽心为国的一面,也有各自欠缺和不足之处,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吧。
幸运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足够强大。
& 明万历十五年,丁亥,公元1587年,尚未受到西方及日本等外部势力打击,关于中国制度的好坏,也许可以看得更清楚。
即便是没有大事发生的这一年,无论是皇帝还是臣子,过得也不轻松。因一条"午朝大典"的谣言,数千名文武百官被万历皇帝罚俸禄两月。
国家体制的维护,需要三纲五常、尊卑等级分明有序,这一切通过礼仪来体现。
官员是全国的榜样,现在全体京官误信谣传,事后礼部调查无果,因此皇帝怒而罚了众官员的俸禄。
& 戚继光
戚继光将军带领着他一手创建的戚家军战无不胜,铸就抗倭伟绩。
当时朝廷重文轻武,武将想要有所作为,往往受到文官的牵制和弹劾。
戚继光依靠张居正的支持和自己的军事天才,对部队的能力技术进行刻苦训练,纪律严苛,才成就了理想。
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被罢官。令人唏嘘。
& 海瑞
海瑞,海青天,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极高。
我是在童年听评书的时候,知道这位廉洁、耿直,勇怼皇帝,积极惩戒豪门大户为穷苦人出头的清官大老爷的。
成年以后,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海瑞在苏州任职期间,大户人家纷纷逃离,地方经济倒退。
《万历十五年》一书,让我们看到了海瑞的忠诚和清廉,也看到了他的迂腐和不切实际。他提议恢复严刑峻法,官员贪污八十贯者,剥皮!
海瑞的母亲活了八十多岁,性格强势,仨儿媳妇非死即休,连女仆也自杀。海瑞的家庭生活给人感觉是非常压抑沉重的。
水至清则无鱼。
是人就会有缺点,越苛刻离幸福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