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今天,是2018年高考第一天,洛阳有六万多名学生参加全国高考。今天,洛阳公交集团的公交车对考生免费,广场舞大妈们也偃旗息鼓,为考生营造安静的备考环境,偌大个洛阳市也只闻鸟语,少了很多喧嚣,安静了许多。全国统一考试时间也从酷热的七月挪到了六月,更人性化一些,期待洛阳考生发挥出自己水平,考出好成绩,考上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学,开始一段新的学习生活。
1981年和1982年,我参加了两次高考。高考,改变了我和众多同龄人人生的轨迹,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1981年7月,我在偃师高中参加高考。高考完我预测分数,感觉应该考到410分,结果成绩出来,我总分410.3分。记得当年的作文题目是《毁树容易种树难》。那年,很多考生语文不及格,我考了81.5分,在河南考生中名列前茅。
但是命运捉弄人。由于自己无知,我报志愿时填报了河南轻工业学院,想去郑州上学而没有填报当时的洛阳农机学院。谁知因为眼睛问题,我未能如愿。高考录取时,爸妈在百泉打探消息,知道我本科落选,就跑回来问我要不要上大专和中专,我心有不甘,很坚决地否决了。那年,我只有16岁。
1981年高考名落孙山后,我回到了偃高母校复读。学校当年宿舍紧张,我们复读生就挤在一个尚未完工的楼房里住宿,住的是上下铺,拥挤不堪的宿舍里,只有一盏昏暗的白炽灯照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当年我们这些复读生聚在一起,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考大学,非常之单纯,其他一些生活条件,根本不会嫌弃,不会挑三拣四。
由于河南考生众多,1982年高考,好像还有预选,有的同学预选不过关,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有一位女同学预选第一名,但高考失利,甚为痛惜。
1982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年,我考了429分,比我预估的分数少了1分。报志愿时,我老实了许多,报了洛阳工学院,专业是机制工艺,最后被学院录取到内燃机专业,成为内821班的一名新生。
人的一生有几个重要的节点,高考、毕业分配和成家,都非常关键。当年,我14岁考上偃高,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但走理工科还是文科,都是懵懵懂懂的,挑选什么专业更是一无所知。当年舅舅认为文科毕业出路不好,就让我选了理工科。至于专业,更不明白,当个工程师,是初中时代作文里的理想。
如今,高中的同学中,有的到清华大学当了博导,有的当级别挺高的公务员,很多在国企工作,也有自己下海当老板的,还有定居美国和英国的。有的事业有成,也有几位同学英年早逝。大家都在一个微信群里,网上天天见。这一点,真的应感谢腾讯,感谢马化腾先生!真正做到了“天涯若比邻”!
中国的教育制度固然有不尽合理的地方,需要不断改革。但阳光高考应该是目前人才培养最公平的制度之一,为国家选拔培养方方面面的人才,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只是当年的高等教育规模太小,很多同学没能进入大学深造,耽误了一大批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望更多的孩子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学得更多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当然,世上成才之路千万条,绝对不是高考的独木桥。但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父母的心愿,是考生的目标,一定要全力以赴,不留遗憾的。高考,当面考的是学生,背后考的是家长。今天,有该有多少父母无眠?就如我第二年考上大学,父母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否则,还不如81年就上个大专什么的。遥想当年,高考录取率极低,只有3%左右,能考上中专已是凤毛麟角,值得全家甚至全村庆贺了。当年我上洛阳工学院,全年级也就几百人而已,今天的河科大已经几万人了。
又到一年高考时,莘莘学子苦读书。只有奋斗的青春才是有意义的青春,只有历经风霜绽放的花朵才会芬芳。
加油,孩子们!天道酬勤,为了自己光辉灿烂的人生,正是拼搏进取的时候!
考场外翘首以盼的家长们 今日高考现场实况 考场外的家长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