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朋友圈看到一位书友分享的文章,主题是“控制情绪”。
以前我也经常跟自己说要“控制情绪”,除此之外,还要控制饮食,控制自己去做这个、控制自己不要去做那个……等等。
可能是因为开始写文章之后我会特别注意措辞,也可能是因为了解了意志力的机制,现在我倒不会经常去说“控制”这个词了,更多的会说“调整”。
“控制”这个词,会给人一种“强迫”的意味。
以前总是认为,意志力这种东西,只要我需要,就能发挥出来;不管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都能发挥。而在反复多次尝试之后反复的放弃之后,我们对于自己的意志力越来越没信心,然后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就是一个没有意志力的人”,或者“我就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
而事实上,意志力就跟人的肌肉一样。平时疏于锻炼肌肉,就别想着一下子举起10公斤的东西走上20分钟,你没这个能力,你的肌肉情况也不允许你这么做。而如果平时就注重肌肉锻炼,肌肉力量提升,搬10公斤的东西走20分钟可能就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意志力同样如此。
你平时疏于意志力的锻炼,就很难让自己一下去就去做30分钟的运动,即使刚开始能够每天运动,时间久了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想要让自己的意志力变强,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续的锻炼”,并且是在能力可及的事情上不断持续的突破。
越锻炼,意志力越强。
而对于情绪来说,这是最难控制的。
情绪是我们本能的反应,是人类进化过程当中保存下来的本能。
本能无法改变,但思维的习惯可以改变。
在《掌控习惯》这本书中,把人的行为习惯拆分成了四个环节:提示、渴求、反应、奖励。
周日在带领读书会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拆解坏习惯”的环节,带领书友们“放大镜”观察自己的坏习惯,把自己的坏习惯拆解到每个环节里,然后审视究竟哪一个环节的问题最大,然后针对某个环节提出修改的意见
这里先简要说说我所理解的习惯回路的建立过程:
当我们眼前出现一个以前从未发生过的场景时,我们会努力去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一种行为方式失败,我们会换一种行为,直到其中的某一种行为成功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得到了某一种奖励。这个奖励刺激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让我们体会到快感,从而对这种“奖励”产生了渴求。当我们下一次又遇到了类似的场景,我们就会对先前的奖励产生渴求,刺激我们选择与上一次相同的行为去执行,直至获得奖励。
这里的“场景”就是一种“提示”,选择执行的行为就是“反应”。
举一个我自身的案例。
我发现我一直有一个坏习惯,就是总是忍不住把手机拿出来刷,一刷刷上十来分钟,或者是忍不住去吃零食。
之前我尝试过运用《掌控习惯》中改变坏习惯的方法,比如说做事的时候手机关机啦、把手机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啦、工作室和家里不屯零食啦……等等,但总是没什么效果。
后来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坏习惯,把它从整体上拆解。
我发现“忍不住刷手机、吃零食”是我的行为,这个行为带给我的奖励就是“让我转化了心情”。为什么我需要转换自己的心情呢?因为在我写作的时候卡壳了、我不知道画什么手帐排版了,这是造成我行为的“提示”,而我的“渴求”就是减轻缺乏灵感给我带来的压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78400/c4e84d111fe2f71d.png)
这么一分解,我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对此我对自己的坏习惯提出了修改意见:在遇到思考压力的时候,冥想3分钟,或者出去溜达一圈,又或者原地活动筋骨,都能够满足我“转换心情”的需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78400/0f38e0965686ebc1.png)
这么拆解以后,我发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运用到解决情绪问题里去。
举个例子: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
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不会做的题目,这是一个“提示”。家长可能刚开始会很耐心的给孩子讲题,但是讲了几次之后发现,不管怎么讲,孩子就是听不懂。因为尝试讲了很多次,家长也变得不知所措、没有了耐心,于是开始责怪孩子“不认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甚至是发怒、生气,然后甩手说“我教不了你了,你明天自己去问老师”或者干脆把答案告诉了孩子。
这里的提示就是“孩子遇到了不会做的作业”,渴求是“想要教会孩子做题”,行动是“教了几遍教不会,责备/发怒/生气/”,奖励是“把责任推给了孩子和老师,自己轻松了”。
这里所说的“奖励”并非实质上的,而是包含了精神上的。
当家长体会到了这种“推卸责任”带来的“快感”,那么在下一次遇到相同的场景时,大概率还会重复之前的行为:先讲,教不会就发怒推卸责任。
这就是一个情绪的习惯回路。
如果能够想到,“教不会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有可能问题出在“教的方法”上,那么更有可能打破原有的“情绪”循环,建立一个新的、正向的情绪循环。
情绪不管是爆发还是隐忍,其实都不是好事,特别是对于一些发怒、生气、恐惧这一类比较激烈的情绪,如果对外爆发,那是伤人伤己,如果隐忍不发,会把自己搞到内伤。
在产生情绪的时候,控制情绪或者转移注意力都可以算作是一种方法,但这是一种暂时性的方法,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控制情绪”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激烈情绪的爆发,最重要的还是改变自己的思维,切断某些暗示与激烈情绪之间的链接,从根本上掌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积极主动。
这让我想到了前一阵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买错电影票事件。
那天是周五,我出门办完了事情,回工作室的路上和表姐讨论周末看电影的事情,我们讨论定下了场次,各自买票。当时我正在便利店里买午饭,一心二用买完了电影票,还顺手截了个图发给表姐,让她看看我有没有买错。
真是不想要什么就真的会发生什么,我真的买错了电影票,和表姐约的是周六的场次,结果我买了周五当天下午的场次(电影院两天的场次时间几乎是一样的),当时我的脑袋就炸了。
因为现在我已经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从“大脑一片空白”立马转到了“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上,所以我之后先考虑找电影院退换票,再考虑送票,两种方法不可行以后就接受现实,HAPPY地去看电影了,真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后来回想这件事的时候,我尝试思考如果是以前的我,会做出哪些反应。我想大概率就时反复地抱怨自己怎么这么马虎,内心焦躁地团团转,哀叹自己浪费了钱,如果最终还是坐进了电影院,也依然会是带着懊糟的情绪,甚至这个情绪还会影响到我未来好几天的生活。
这么想来,即使是以前的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可能发生“越是想控制,越是控制不住”的情况。
因为“控制”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认为那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我必须要‘战胜’那种错误的行为”,一旦想法上有了对立,就很难和平共处了。
而事实上,情绪本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一种“信号”,提醒自己需要选择不一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所以,对我来说,与其“控制”情绪,不如尝试解开情绪的“结”,重新打造情绪的习惯回路,让自己的情绪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