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突然想看一本书,不过发现这本书不在身边,原来是借给一个朋友至少三年了。
于是,我发了一条微信给朋友,让他帮忙把这本书寄回来给我。
没想到这个朋友说书还没看完,问我看不能宽限几天。
我于是跟朋友说,可以再宽限他三天,可以趁着这个周末看完后寄回给我。
其实我很了解这个朋友,他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当初问我借那本书纯粹是一时兴起。所以一本三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的书,朋友竟然用了三年都还没读完。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古人说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并不是全对的,更准确的是“书非还不能读也”。
像我自己以前经常到图书馆借书,一借就是十本。借完扛回家之后,有些书就放在书柜里按兵不动。但是,等到快要到还书日期时,我就会快速把这些要还的书读完,之后再还到图书馆。
这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属于“损失厌恶”。如果借了书又没读完,我的内心会有损失感,觉得自己会错失了这些书里面的知识。
所以,这时候的我会想尽一切办法,高效地把书读完。
看来真是“书非还不能读也”,这也正是我今天只宽限朋友三天的原因。之前借书给他的时候,我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还期,所以朋友没有还书期限的压力,结果足足看了超过三年都没把这本书看完。
通过这件事,我还意识到一点:“以后就算读的不是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也要设定每本书的还期——倒逼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这本书,读完有小奖励,没读完就有小惩罚。”
这样一来,自己之后读书的动力会更足,效率也会变得更高。
通过今天让朋友还书这件事,我不禁想到曹雪芹说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蕴藏着各种大学问,可以说学问都是来自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哪怕是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如果你对其进行不断思考,去挖掘当中有意义的部分,那每一件小事都是有功的。
正所谓“功不唐捐”,你在思考和践行方面越下功夫,未来得到的回报就越大。
所以,与其“临溪闲鱼,不如退而结网”,多下苦功,多些刻意练习才是王道!
对于读书,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