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心·拆书帮忘忧社读书
(9/100)在我“赴死”之前,想跟你聊聊无处不在的死亡恐惧

(9/100)在我“赴死”之前,想跟你聊聊无处不在的死亡恐惧

作者: Sun天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1-05 23:54 被阅读0次

    相隔一年,我重回简书写书评,深刻感觉曾经的拖延症晚期,拖垮了自己的flag,真是羞于见人。

    今天读完这本书《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才明白,我那是死亡恐惧,俗称“怕死”。

    蜗牛姑娘拆的第9本书
    死亡念头来临,从来不会提前打招呼。怕死,怕的其实是那种“不确定感”

    对于人人都会死这件事,从来都不会被怀疑,而且是以压倒性优势摆在每个人的面前,但人们可以视若无睹。

    对于死亡念头引发的恐惧,却无处不在的影响人们的行动。

    当高度的自我意识具备时,

    死亡终至的恐惧会使你选择吃健康、有营养的食物;喝更优质的水;定期做运动;想方设法拥有充足的睡眠……

    当你不具备较好的自我意识时,

    死亡终至的恐惧可能会使你继续不科学的饮食;抽烟、酗酒的次数更多;熬夜加重;寻求身体所不能负荷的刺激体验;可能会过度爱美;过度消费……男性与女性皆而有之。

    也许你不想承认无法预期死亡的痛苦,但种种转移注意力的表现,都会显现最本质的核心来源,就是关于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

    人类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在死亡恐惧面前,我们并不是无计可施……

    说到这儿,人类从远古时期至今,已经开发了各式各样可以被用来抵御死亡恐惧的工具。

    以下这些工具不评判对错,有用才是最重要的。

    ①自尊被古人用来提供心理安全,以期缓解焦虑

    自尊意味着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在一个有意义的领域是有价值的参与者。

    书中猜字迷的电击实验告诉我们:自尊控制着和焦虑相关的生理唤起。自尊绝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存在,它可以被我们的身体深刻感知。自尊心可以减少想到死亡的防御反应,会削弱我们对和自己有信仰及价值冲突的人和观点的敌对反应。

    当我们面对本来让人心烦的问题时也会变得平和得多。

    ②古人对于“永生”的需求,被现代人发扬光大

    永生的概念,被本书分为真实的永生与象征性永生。

    在古代,东西方历代帝王所追求的“长生不老”,就是典型的追求真实永生的栗子。很多故事说来会很残忍,血迹斑斑,但也勾勒出人类最初的文化世界观与价值观,创造了众多人类文明的起源。比如古埃及金字塔,秦始皇兵马俑,还有书中提到的哥贝克力石阵……

    在现代,古人寻求真实永生的梦想寄托给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可以延长寿命的基因检测技术,冷冻人体、头颅的技术发展,人工智能的协助,未来很有可能颠覆我们的三观。

    谈到“象征性永生”,也许比真实的永生更有生命力,比起保留自己的躯壳,我想更多的人愿意让自己的精神与意志被传承。

    再过几天,我就要去参加“醒来死亡体验”了。我想最需要不断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到底想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哪怕只是一个脚印的痕迹,在个体的生命中都意义重大。这就是我高度的自我意识!

    在永生的世界中,一个能承认自己有价值的人,会在所信仰的文化世界观里继续活下去。

    ③在死亡面前,如何让心理防御机制启动带来有益作用,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的

    面对死亡时,人的心理可以启动二种防御方式:

    近端防御→远端防御

    近端防御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你把死亡的想法从意识中排除出去。

    要让它产生有益作用,有两个最基本决定因素:首先,那些自信心强的人并不怎么害怕死亡。因此,他们可以直面死亡。其次,还有乐观主义者,他们相信锻炼、医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延长自己的寿命。

    所以,亲爱哒,首先把自己塑造成有自信的乐观主义者。

    当真的可以把死亡想法从意识中消退,你接下来的反应就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和你坚持的文化信仰了。

    这时候,远端防御才能起作用,它会加强你的自信和自尊心。沿用精神分析中“投射”的概念可知,心里有什么,眼睛里就会看到什么。想要远端防御起到积极有益的效果,就要坚持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即: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观。

    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欧文亚隆

    存在主义心理学也许是人类面对死亡恐惧的最后一道防线与曙光。

    面对人生普遍存在的三大存在主义困境:

    人生意义的丧失、孤独和死亡。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都会把每一个病人当作独一无二的个体,并且和他们建立深厚、真诚的关系。病人的世界观、个人奋斗的目标和社会关系都有机会被另外一个个体读懂,帮助病人更好地认清三大人生问题:

    自己到底是什么人?

    别人期望自己成为什么人?

    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用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理论来说,用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我——你”,来替代“我——它”,我们就能从人际关系中找到人类的共性,让人们不再害怕死亡与孤独。

    但愿我能在死亡之前醒来

    都说人生像一场梦,在死亡的面前我们都会从梦中惊醒。

    很多人在临终前都会希望:如果生命可以从来一次,我一定要按自己的意志来活。但在死亡面前,再多的解释与后悔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在书中最后的部分,作者用奥地利艺术家的一幅画作《生与死》来阐释本书的奥义,我很喜欢:

    《生与死》

    画中大多数人都在沉睡,根本无法看见死亡的真相,但是却有一个年轻的女性是醒着的,她双眼睁开,直面死亡。现在我们就像画中的女人一样,睁开双眼直面死亡,在生命的的延续中去超越死亡。

    “勇敢地认识和接受死亡的现实,并且真诚地活着,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事情。”                                        ——马丁.海德格尔


    如果我的文字对你有用,欢迎给我点小心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100)在我“赴死”之前,想跟你聊聊无处不在的死亡恐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pd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