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儿童心理畅销书作者布鲁斯·罗宾森的研究发现:一个小孩最大的需求实际是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包含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
陪伴是孩子确认和得到心理上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尤其孩子越小,陪伴的意义越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高质量陪伴、有效陪伴。
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可以每天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专心陪孩子玩游戏、做运动、讲一个故事、哪怕只是单纯聊聊天。
管教孩子时少用威胁或回拒孩子。安全感的建构很难,要破坏,却很容易。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说一些摧毁孩子安全感的话:“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再这样妈妈不理你了”“你不是我生的,你是捡来的”。
威胁、吓唬孩子是损害安全感最简单的做法。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怀疑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恐惧感,安全感急剧下降。永远不要用威胁、吓唬、不理睬来让孩子听话。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父母要给孩子传达的应该是“我们永远爱你”“永远在你身边”“无论怎样都会和你站在一边”的信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或者做错事,那是对外探索必须经历的事。在非原则问题上,家长不要过分斥责、打击孩子,应该创造安全轻松的认知环境。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他不足的地方,接纳他的失败,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共同面对,解决问题。当父母能接纳孩子时,他们才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来活出自己。
作为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沟通和倾听,懂得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给他充分的自主权。做决定时,可以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或者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让他来决定。
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内心安全感会更加富足。父母真心地去爱孩子,拥抱孩子,接纳孩子,是所有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心有了栖息的地方,孩子必定能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从容。
为避免这种结果,父母最好在孩子成长早期,多给孩子稳定的陪伴、积极回应孩子的话语、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需要和孩子分别时,不要骗孩子,或者趁他不注意偷偷溜掉,而要好好告诉他为什么要离开,需要离开多久,并承诺什么时候一定会回来。这样,孩子会有一种确定感,而感到安心。
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和爱,不会把孩子宠坏,他反而会内心充满安全感,从中汲取力量,不惧困难,积极进取。
在这一点上,家长应当注意平时孩子犯错、表现不好、遇到挫折时要给予积极的引导,而不是指责、用难听的语言否定孩子。多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即便你犯错了、失败了,爸爸妈妈依然爱你,会陪你一起面对。”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改正不良行为,学会正确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