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临近月底的某一天,我突然收到一条信息:XX,我们想出一本十周年纪念画册,知道你文笔好,帮我编一下好吗?还附上一个四位数的酬劳金额。
我把信息看了两遍,决定不予理会。
为什么不予理会?因为这条信息让我感到啼笑皆非。
因为上个月23号那天,我刚刚跟发信息的人就一项工作完成交接。在交接之前,我们曾经就我的工资领取问题有过很不愉快的交涉,然后,才在上月23号彻底完成交接。交接后,我就退出了那个团体组织以及所有微信群组。
而这条信息,是上个月24号发来的。就是在完成交接、我宣布退会、退群的第二天。而发这条信息给我的人,就是那个组织、我家乡小镇在这个城市设立的商会的会长。
我实在不知道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和态度去面对这样一件事。试想一下,你刚刚为薪酬问题和公司大吵一通后辞职不干,连离职手续都办好了,但是第二天公司又打电话叫你回去,说有活让你做,你干不干?有骨气的人显然都选择不干。而我,显然就是这么一个有骨气的人。
于是假装没看到信息。但是,显然事情不会那么简单。果然,接下来两三天,接连接到电话,各种劝。
我看看自己空空如也的口袋,个位数的银行余额,以及一大堆待还的债务,叹了口气,把冲到口里的回绝的话又憋了回去,问道:“什么时候开始?”就这样,我才坚持两天的骨气就这么败给了现实。
第一次会面商讨会刊的事,已是27号的事了。而他们的要求是,下月15号要出初稿,20号印刷。也就是说,从接受这项工作到出来初稿,给我的时间,只有18天,初稿到完稿到印刷,只有5天。前后23天,要做出一本书。
我看着他们的计划中已达到了188页的会刊。所有的文字资料,无疑是要我来写的。可是这些东西不能凭空而来,十年的历史总不能杜撰。文字,需要搜集、需要整理、需要撰写;图片,需要……图片?
我赶紧打开电脑。电脑里,依然只有上月初找我要来的、我花了几百大洋把旧电脑修好才拷出来的那堆几年中零零星星保存下来的相片。除此之外,所有可供查阅十年历史的所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一概没有,哪怕一小张纸片儿。而当时经历这些事情的关键的几个人,也因各种原因无法提供协助了。
这时候我明白了会长为什么要不计前嫌且大费周折的找我来编这本书的用意了。
关键在于我曾经无意中从头到尾参与过十年的历程、十年中接触/听闻过许多往事,以及年少贪玩无意中拍下又保存了下来的手头那堆相片。换言之,十年间所有的记录,就是我在那十年中尤其是前六年跟在他们后头凑热闹参会时拍下然后幸存了下来的唯一的一堆残缺不全的照片了。而我正式参与商会财务工作的近四年的经历,与本书倒是关系不大。
换言之,也就是说,我得在这一堆随手拍下的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的照片中,理个头绪出来,把这一百八十多页的书填满。而这一切,只有我一个人,孤军作战。
我怀着最后一丝希望,问:真的没有别的资料了吗?“没有”。很干脆、不容置疑的口气。
他们还指着旁边一本厚厚的、一百八十多页的会刊跟我说:我们一定要做得比他们好!印得也比他们好看!
那是一本地级市商会的会刊。封面上一个成功人士抱着手臂胸有成竹地冲我微笑。
“可是我们只是一个县级市下面的一个小镇的商会,连在这边注册的资格都不够”,看着志得意满的会长,我咽下了这句话。作为一个有着几百名员工的印刷公司的老总,对自己亲自操刀的会刊,总得给他留些期待。
认真看了下他们按那本地级市商会会刊给出的初步大纲,我拿起了笔,重新大纲作了规划,并对内容作出分类,根据自身情况又对分类作了调整,总共整理出七个大栏目若干小栏目,然后一一就这七大栏目中的小栏目作了大致的安排,守着那堆幸存下来的照片,开始了我历时二十五天暗无天日的编书之旅。
你也许会问:十年历史,难道真的就这样没有了?不留下一丝痕迹?我当时也怀疑。所以天真地在一次理事会会议中,列了一个名单出来,说明我欠缺的资料,请大家补充。
比如,十周中,有四五年的资料是完全没有的(文字的当然是没有的,这几年连图片也没有)。还有几年,连一年一度的开会的时间、地点,都需要大家帮忙提供。而作为一个商会,每年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年度会议了。我将这些需要大家协助的信息整理出来,在会上讨论,并请求发动大家帮忙发到群里向所有会员收集。
结果是什么?反正到最后,我几乎没有得到一丝有用的答案。而且,还在会上数次被粗暴打断、反驳。当时如果没有某几位前辈站出来声援、会长经过衡量后亦决定继续采用我的方案的话,大概没到会议结束,我就再次辞职不干了。
事情好像又回到了原点。不过我明白了一件事:要想得到有用的帮助,是不可能的。所幸在开会之前,我从另一个跟着父辈入会的帅哥手里得到了些珍贵的、恰恰是我所缺少的照片,纂着这些资料,我想,还是靠自己吧。从此我断了幻想,一心做自己的事。时间无多,不容我再分心了。
一个商会的会刊,当然主要是介绍商会的情况以及会员,以及从何而来、将要到何处去。就像那三个终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像那本充斥着大量的各单位贺词贺信外以及大篇幅的广告的地市级商会会刊的做法,我觉得并没在太多价值。
虽然我没有看过太多会刊,但是我想做一本有意义的、让人翻开就想看、看完也舍不得扔、之后还会来回翻阅的书,更重要的是,我想,它应该是一本能带给我们、带给我们的后代某种意义的书。
于是,我按我自己的理解,先来给书做分类。首先按类型将所有内容分成七个栏目,分别有创立篇、发展篇、慈善篇、文化篇、同心同德篇、饮水思源篇、展望篇。
创立和发展顾名思义就是介绍商会的篇章,包括简介、成立的经过、章程、组织架构之类,以及商会的创立与十年发展的过程;慈善是这十年间为社会做过的爱心贡献,文化篇是商会内部文化及与社会各界的文化交流,同心同德是为在商会的基础上建立的或与商会有很重要关连的组织,如家乡设立在商会的流动党支部、以及奖教奖学基金会以及几个友好的兄弟商会。
饮水思源篇自然就是介绍家乡的了。家乡的概况,历史,风土人情。在这基础上,又添了中山珠海的介绍。因为我们来到这异乡生存、发展,也把他乡当故乡了。展望篇当然就是展望未来的篇章。当然会员风采也是不可缺少的,我把这块放到商会文化里去了。
在这些篇目里,我开始,我认为最难的是创立篇和发展篇,因为创立时跟在大人身边凑热闹,只略知大概,但具体事务从不参与,需要找当年的人了解;而发展历程,十年来每一年的大事,也需要了解内情的人才清楚,因为其中关键三个人物无法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大量缺失;慈善篇我听闻过很多,参与的亦不少,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修建马路、学校、救灾等,数不胜数。但显然光有事迹是不够的,还得有实物、有文字资料、有图片为实。
相对容易的是文化篇与同心同德篇、饮水思源篇。但是最后我发觉我错了。修改最多、耽误时间最多的,就是文化篇里的会员风采、同心同德里的某一篇。可以说,从20号定稿后又拖延了四天才开印,时间基本都耗在会员风采及同心同德的某一篇的修改上了。
对整本书作了个系统的梳理之后,我没那么慌了,且在会长的淡定中,也慢慢从容起来,反正他们也知道资料就那么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原料,就不要指望做出满汉全席了,但是,就算是粗茶淡饭我也要做出与众不同来!
幸运的是,虽然其它方面没有任何支援,但是会长给了我许多精神上的支持,不仅让我不要担心版面的问题(比如饮水思源篇的因为历史篇篇幅太长以及看到太多难得的家乡风光照片我疯狂的用,因此版面远远超出原先预计的十几P,会长也大手一挥:照做!保证会印得好好的!)另外怕我孤掌难鸣,安排了做事认真踏实又负责、为人超随和的雄哥来做我的挡箭牌。
我决定先从弹性较大的文字开始,文字多,审核的人也多,修改的机会也多,我先写下来,让他们慢慢看,抽空再改。于是,我先将那些能写的长篇的文字写下来,包括序、各种致辞、展望等。虽然某些文章似乎不应当是我来写的,但是,别人不会管是谁写的,只看最后署名的是谁。
我先写了几篇长的文字,惴惴不安的拿给朋友看。一个朋友帮忙检查了错别字。一个朋友帮忙修改了文章。另一个朋友说:比我看过的大多数的商会的文章有文采多了。于是我丢给雄哥、丢给会长审核,然后就一心一意找图片去了。
我找的图片,不仅仅是商会十年历程的图片,还在找家乡的图片。家乡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三四万人口散落在二十几个自然村里,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没有电影院,没有金拱门,没有KFC,没有高大的楼房精美的建筑,也不是旅胜地,然而,也是有属于它自己的美,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会刊,让我们那些生活在异乡的游子、让他们出生、生长在异乡的下一代,知道自己的故乡真实的样子。
我知道家乡有个摄影师手头有许多家乡小镇的美景,在网上看过他的许多图片。也知道这位摄影师对于家乡怀着深沉的热爱。于是借着“饮水思源”这个栏目,提出要做一个专门的家乡风景介绍的想法。会长很爽快的马上让人联系要照片。可是央了几个人找那位摄影师,要来的只是有限的几张图片,并且,并不是我最想要的。我很不甘心,于是继续托人联系那位老师,一边自己在网上搜索图片。
如是,断断续续的找了半个月的图,也找了半个月的人,图找得越多,我越想找到人。后来终于在最初限定的定稿日前三天联系上了那位老师——第三支烟老师。我惊喜莫名,各种死缠烂打,也许因我也玩摄影的缘故,高冷有性格的老师终于被我打动,于是接连几天,从各个封存的硬盘里搜出一堆家乡风光的高清大图发过来,其中不乏得过全国大奖的风光大片。甚至把他几个得意学生的图片也一并发来。幸福的看着一波风光大片来袭,我狂喜,果断叫设计换图。
老师一发力就了不得了,后来发现一个问题,图太多了怎么办?不用又舍不得。自有办法:
原有的风光版面只有六P,用不完,咋办?多加几P呗!
多加几P还是用不完,咋办?做配图呗,哪里需要哪里放;
配图还是用不完,咋办?上底图呗,把所有纯文字的页面全部加一个背景图;
底图还是用不完,咋办?那七个栏目原有的配图也不要了,全换上家乡风景高清大图;
还用不完?那再来几张4P拉页超高清大图!
最后,这本一百多页的画册,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画册了。
到最后完稿版,整本书里所有的图片,没有一幅是原来的图片。
设计哭了:就不能保留一点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嘛?(不过,最终那批图片也没能全部用完,我想跟烟老师说:要不给我慢慢发朋友圈发完算了哈哈)
在拿到了这批一百多张家乡精美的风光图片后,我心头的大石终于放下了。我想,有了这些照片做后盾,再加上我们的慈善篇,无论如何,比起其它会刊,已经不会差了。
因此,那些从15号起基本以一天一改的速度改稿;
在一个会员的资料就修改了无数次、换了头像换简介、简了简介换职称、换了职称换图片的来来回回的修改中;
在某个篇目改了不下十次、最后跟我原来的初稿完全面目全非、成了全书中唯一个与主体风格不相称的栏目;
以及连续十多天几乎隔天后来每天来回六十公里审稿、改稿,每天回到家都半夜之后继续工作第二天又一早爬起来继续到三十公里外的印刷厂服到的艰辛;
以及在改了近十次终于完稿,寄回家乡政府审核、半夜接收修改意见、第二天继续跑几十公里做终极修改;
现在,书已经开印,虽然我还没看到最终版,但在看到样书,看到经历25个日夜,那堆散乱的照片和脑海里的文字变成精美的图片和迹印成书出现在面前时,已经激动不已;
在三个关键人物资料缺失、某些人/部门配合不给力的情况下,熬夜奋战25天,熬了无数个夜晚,终于出来这本书样,也许它仍然不够完美,仍然没有达到我心中的期望,仍有许多明显或不明显的纰漏,但我已经尽力了…
感谢会长不计成本的投入、感谢雄哥认真细致的监督以及特为买来慰劳我们的巧克力、感谢第三支烟老师及他的学生们无偿为整本书提供的一百多张家乡风景图片,这一百多张图片最终奠定了全书的价值,相信每一个人在看到这些精美的画面时,都会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每一个在外面的游子,都会因它们,而对故乡倍感亲切,而那些在异乡出生、长大的下一代,也会因那些历史、会因那些美丽的风光,而对那遥远的故乡心生向往,这,就是我开心的事情。
所以,即使因为连续不停歇的、超负荷的工作,完稿之后我就直接累倒了;
所以,即使按酬劳来算,这没日没夜不眠不休的付出太不值得;
所以,我跟第三支烟老师抱怨时间太紧,没机会好好选图、好好琢磨文字,惋惜没能把故乡最美好的风景最全的风土人情展示给大家;
但是,对于我来说、对于这短短的25天的收获来说,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这本书本身……
更关键的是,这是一本由我亲手规划、由我亲手写下文字、亲手选出图片、亲眼看着它一字一句一图在电脑上排列组合、变换各种版式,然后又变成铅字变成图案做出来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
王佩老师说:知识只有变成铅字印成书,才能进入人类文明的宝库。
感谢这次机会,让我成就了自己。也感谢所有给我力量的人!
最后来一张家乡小镇的全景图,结束本文的碎碎念。
我的故乡很穷,但是很美。我爱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