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拿到这部小说的时候,有点害怕,因为小说的腰封写着,这是一部“美国亚马逊读者看完以后都想烧掉的小说”。
翻开扉页,又被本书作者苔丝·格里森的成绩所惊到,各种畅销排行榜,各种奖项都被她收入囊中,而且她的每一本小说居然都被美国惊悚大师斯蒂芬·金所收藏,不能不说作者的分量极重,也可预知这是一部值得品阅的作品。
我在忐忑与惊喜中看完了《焚曲》,心情如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最后是一种释怀,因为历史得以昭雪而释怀,也因为爱的力量始终最具生命力而释怀。
01 小说主线明暗交替
这部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主人公朱莉娅作为一个小提琴手,得到了一个陈旧的曲谱,然后因为这个曲谱经历了一系列恐怖事件。
比如当她第一次忘我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看到鲜血流到脚下,看到女儿杀死了猫;比如当她第二次忘我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听到女儿念念有词“伤害妈妈”,看到女儿用玻璃碎片刺伤了的大腿,倒地晕厥……这一系列的事件让她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产生了恐惧和逃离。
在这条主线上,渲染了一种很恐怖的氛围,同时又充满了悬念,让人急切地想知道,这些事情发生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另一条主线是这个陈旧曲谱的创作者洛伦佐,他同样也是一个小提琴手。在这条线上挖出了一个深深掩埋的秘密,那就是二战时期犹太人在威尼斯被屠杀和迫害的秘密。而这一个秘密通过了朱莉娅发现这首曲谱,追踪事情真相得以揭露。
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进行,每三四章会跳转一条主线,在场景切换、时空对调中,让人感觉到深深的哀恸,为了这首曲子的前世今生,为了历史得以铭记。
02 故事蕴含历史深意
书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小提琴手洛伦佐身为犹太人,在当权者的高压政策下,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杰出的音乐演奏赢得他人的尊敬与认可,坚持和心爱的姑娘(非犹太人)上台演出。但是结果却是,他们的演奏获得了热烈的掌声,但却被当权者赶下舞台,没有任何奖项,而洛伦佐还被打了一顿。
这时候他才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犹太人,与传统意大利人的区别,而在此之前,他们从未觉得自己是异族人。这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故事,其实有点像我们中国古代清朝的历史,汉人排异满族人,当满族人统治了王朝的时候,开始排斥汉人。
在当时的意大利,当权者认为犹太人有夺权的想法,会发生暴动,所以开始限制犹太人上学,甚至到了最后把他们拘禁,送到集中营,进行残酷的虐待。
洛伦佐创作的那首曲谱就是在集中营时,听着成千上万人尖利而痛苦的呐喊,想念永别的爱人所创作出来的。
在这部小说中,传递着一种历史情怀,让人们铭记与感念。
03 翻译符合国人习惯
本书第298页有一句话,译者是这样翻译的:“她承诺过等待他,就在那个地方,在奈何桥的另外一边等待他”这里用了“奈何桥”。
“奈何桥”是中国道教和中国民间神话观念中送人转世投胎的地方,喝下孟婆汤,跨过奈何桥,就会忘了一切进入下一个人生轮回。
通过这处翻译,就可看出译者的语言文字完全倾向于中国读者,让这本外国小说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一些阅读习惯,阅读起来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
04 尾声
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其中到了结尾稍微显得有点仓促,不过这个仓促并没有让结尾变得不好看,相反情节急转直下,加快了节奏,让高潮来得更猛烈了。
同时,结尾部分中作者在书中埋下的所有的梗都被收回来了,包括劳拉的被烧伤的手臂,包括我经常头痛的原因,以及之前出现的各种恐怖事情等等。
可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悬疑小说,悬念丛生,紧张刺激,同时又加入了充满苦痛的历史,启迪读者不断思考。最后,历史得以昭雪,爱乐得以永恒,就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