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老师把未来课堂模式设置为六个步骤:话题——探险——对话——冲突——+建构——绵延。
一、话题
1.主题朝向话题延伸。通过组合、删减、变形、改写等方式,来实现话题的最大拓展,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二面性,认识世界的多元性,体长包容性,让学生形成丰厚的人生积累和文化积淀。
【主题聚焦或扩大,让学生能感受到更辽阔的世界】
2.“只读”向“可写”转化。只读是作者文本,可写是“读者文本”把作者文本演化为“读者文本”,读者不仅是读者,理所当然在作品中,”写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读写结合,不能只当读者,要发挥文本的示范功能,在写出输出自己的思想。】
二、探险
作者写作是一次冒险,教学就是一场探险,注意二个问题:
1.溶洞理论。溶洞中千奇百怪的石头激发人们想象,一旦贴上标签,一锤定音,就会切断联想,失去溶洞的魅力。
【我们要给学生制造神秘感,让学生来为多姿多彩的石头命名,并在审视中比较、探秘】
2.冰山理论。老师把八分之七隐藏在情境中,只将八分之一的知识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感悟和揭示。这个过程就是探险的过程。【引发学生好奇,下面没呈现的比上面的更加令人好奇,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领学生发现下面更神秘的世界】
教师要不断对知识进行遮蔽,努力把学生搞糊涂,再由学生把学生搞清楚。
三、对话
对话是一种多边的,多重的、互动的、立体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课堂不是教师才情纵横的秀场,更不是教师自言自语的独孤求败,课堂是在教师引领下对对文本、作者、编者,以及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审视。】
四、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教学,让学生不断产生新问题,问题就是冲突,高质量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教学顺利完成。
【要制造冲突,而我们常常扫除了各种冲突,学生也就失去了寻找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顿,更体会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五、建构
学习活动包括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含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学习活动的发生必须满足二个条件: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新知识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变化。认识不是来源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构要在最近发展区,所以寻找起点和终点很重要,对学情的恰当评估才能对学习目标恰当定位。】
六、绵延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而答案却成了思维谋杀的刽子手,思维,在找到答案的时候往往突然死亡,因此要保持绵延的态势,就要保持新问题的不断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说,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来,生出问题去,让问题伴随每个学生在绵延中潜滋暗长。
【上完课不是结束,而是思考才刚刚开始深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