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虫不可语_D 图|源自网络
全文约 1600 字 建议阅读 5 分钟
前些日,在微博上无意间发现有关电影《你好,之华》的预告片,点击。当我在看到周迅那张脸,紧接着看到「岩井俊二」和「陈可辛」两个名字时,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去电影院观影这部影片。
平日,爱情题材电影看得较少,而且我个人更偏爱欧美系列,爱情类如《傲慢与偏见》、《两小无猜》、《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有《珍珠港》(电影原声超赞)等等。若说日韩系电影,观影犯罪类,或者说人性反思类题材较多,比如金基德执导的《春夏秋冬又一春》、《空房间》、《弓》等。
关于岩井俊二的作品,此刻能想到的或许也只有那部耳熟能详的纯爱电影《情书》了。而陈可辛导演的那部《甜蜜蜜》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一种叫“旗袍”的美感。《你好,之华》这部电影的确是一部爱情题材的作品,但在我看来它的主题不仅仅在写爱,更多的是在表达另外的一种情绪——错过和告别。
想来,已经很久不谈“爱情”这个话题了,每每提及总感觉有些奢侈,抑或有些沉重。
爱是什么?我问自己。
爱,它或许是作家朱生豪笔下的那句“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又或许是歌者马頔在《傲寒》中唱到的那句“你来的那天春天也来到,风景刚好”;还可能是王实甫在《西厢记》写下的那句“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世间万象,唯有情深。若让我说爱情,最难忘便是诗人塞林格的那句——爱是想要触碰又收回手。而这种感觉在《你好,之华》这部电影中让我再次深深感受到。
电影开篇,一场葬礼,没有眼泪,没有隆重的送别人群,而是在安静的一个清晨,平淡如昨。留下一封遗书信笺和一张同学会的邀请函,拉开了故事。
离世的是姐姐袁之南,替姐姐参加同学会的是她的妹妹袁之华,也是在这次聚会上意外遇见年少时爱慕的那个男生,名叫尹川。眼神交流,能在碰撞时感觉到时间带给彼此的尴尬,熟悉而又陌生。
彼此留下联系方式,奈何之华的丈夫看到那条表白的短信,盛怒之下,手机成碎片。于是,替代沟通的方式变成了一封封发出的信。
或长或短的文字,与其说是写给对方想说的话,不如说那是一段段与不同时空的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通过书信,他们彼此回忆过去的点滴。
最令我欣赏的便是导演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次借用光线、视角、色调切换等这些电影技术,不断将剧情从现实到回忆穿梭。剧中每个人物内心的秘密也随之被一点点地揭开。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成长轨迹,和人物间的心理变化。
关于电影的具体情节,在此我不多剧透,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影院观影,或在线欣赏。随着剧情的深入,不禁让我回忆起自己在青春年少时的一些经历。
那时的我,如之华一样,曾暗恋过同班级的一个男生,这种情愫在当时对于一个内向的女孩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写进日记,埋在心底。还记得后来那个男生喜欢上了同班的另一个女生,因为知道我的好人缘,还请求我帮忙代为传送情书。
那是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啊,或许在今天我已无法清楚地表达。但在影片中看到年少版的之华小心翼翼地将自己手写的那封“我喜欢你,我们可以做朋友吗?”的表白信双手递送到自己爱慕的男生的面前时的那一幕,我仿佛通透了。
在那时,对于一个少女,他就是她的全世界,闭眼是他,醒来仍是他。可奈何命运安排,两人最终错过,错过的不仅仅是他们,还有在影片中表达出来的一些梦想。
正如剧中反复出现的那段毕业致辞,“有些人能够实现心中梦想,有些人可能无法实现,当你感觉生活艰难,重新回到这个地方,这个让你感觉未来充满希望的地方……”。
错过后,便是告别。
告别这个主题,似乎贯穿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从幼时到成年,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告别。我们告别了童年的那所院落,告别了同窗的小伙伴,告别了奋斗了的青春岁月,更告别了每一个阶段的那个自己。无论你是否准备好,也无论你是否愿意,岁月蹉跎不待人,它教会我们不得不面临一场场告别。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唯一缺失的就是成年的之南,但她却是贯穿电影的一条最最主要的线索。斯人已逝,活着的人最好悼念逝者的方式,或许便是带着他/她生前的希望和精神继续勇敢地走下去。不管走向哪儿,不管走得顺利还是步履蹒跚,只顾大步向前。
想到村上春树写的那句话,他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以上,
感谢你的时间。
-END-
关于作者:安之若素的此地彼岸,专栏作家,生涯规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优势研究者,探索内在心智成长。简书ID:夏虫不可语_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