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不知道你们对于婚姻的定义是什么。
反正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结婚这件事,另一半必须得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个人。
但是,相比起我的这种观点,我们这代人的长辈们,似乎并不认同。
比起“喜欢”,“合适”这个词在他们嘴边出现的频率更高。
最近总是听到许多朋友叹气,刚毕业没几年,七大姑八大姨就踏进家门,名正言顺地帮忙物色对象:
这个女孩子职业是教师,稳定,家里父母经济条件也很好,娶了她以后不用愁;那个男孩子月收入八千,父母在县城也有房子,你嫁过去,以后生活有保证。
一旦长辈们看上了哪家的娃,就会跟你说一句:TA很适合你。
相反,如果硬性条件不达标,他们自然会撂下一句话,那个人不适合你,我改天叫你姑再给你找一找。
好像在他们那代人的眼中,“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才是最重要的事,至于我们所说的“找个喜欢”的,从来不在他们的思想范围之内。
相比起“喜欢”,“合适”才是婚姻最重要的条件。感情嘛,可有可无,以后培养得来最好,培养不来,也没事,反正生活还是照样过。
02
过去一年,身边一位朋友相亲了3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他说第3次相亲的那位姑娘,他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有心动的感觉。深入聊了之后,觉得双方无论是从兴趣爱好,还是对未来工作以及生活的规划,都挺投的。
原本以为终于可以告别相亲这种形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女方那边的家庭却变卦了,只因为姑娘的父母,帮她找到了一个所谓更加“合适”的理想伴侣。
而她父母眼中的“更加合适”,无非就是男方工资更高,家庭条件更优越。
仅此而已。至于性格人品喜好这些,则统统排在硬性指标后面。
就这样,这位朋友只能再次怀着沉重的心情,在新的一年开启新一轮的相亲路。
“都很现实啊,不过也能理解。”朋友感叹到。
我点了点头,说还是在大学里好,那个时候喜欢上一个人,就真的仅仅只是喜欢,从来不会过问对方家里怎么样。即使对方家庭条件比较落后,我们也会告诉对方一句:“不怕,工作赚钱了都会慢慢好起来的,重要的是人陪在身边。”
写了那么多,我并不是想说父母眼中的“合适”是错误的,婚姻只要有爱情就够了。
诚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双方连最基础的物质条件都没有的话,那么空谈感情也没用,日后的生活还是要落实到柴米油盐上,到时候种种矛盾自然会浮出水面。
我更想表达的是,在我们找另一半的时候,是否“喜欢”应该排在“合适”前面呢?
父母应该问你,那个人你喜欢吗?然后再看对方家庭条件怎么样,而不是一上来,就明码标价,将婚姻变成一场赤裸裸的交易。
我知道,父母所做的选择都是建立在“为了子女能够过上好日子”的基础上,毕竟他们那一代人,物质太过于匮乏了,所以在“合适”面前,“喜欢”则显得微不足道。
没有对或错之分吧。但是在20几岁这样一个年龄里,我还是憧憬着能够因喜欢而跟某人在一起,而不是因所谓的合适,便匆匆步入婚姻。
03
昨天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最新一期的《我家那闺女》里,papi和焦俊艳聊爱情跟婚姻。
我很赞同papi在视频中说的那句话:你一定要找一个你喜欢并且喜欢你的人,不用管别人说什么。
可能很多人会说,papi跟我们不一样呀,她有强大的经济能力做为基础,可以不用太在意父母长辈们的说法。毕竟她能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又将家里人安排得妥妥当当。
而我们普通人,一份工资都不够花,还背着房贷车贷,父母当然希望我们先找合适的,不然以后生活怎么过得好呢?
这样的说法固然没错。经济独立了才是一切自由的基础。
所以呀,在意识到自己经济能力不够时,一定要更加努力才行。
千万别在感情到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能力让父母放心,最终不得不妥协,选择长辈觉得合适的那个。
04
说了那么多,我也并非认为“父母觉得合适”的那个人,你跟他之间就一定不会擦出爱情的火花。
如果合适的那个人,也恰好是你喜欢的那个人,那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如果没有,我还是希望在面对婚姻这等人生大事的时候,你可以先考虑一下“喜欢”,再听一听父母的“合适”。
以上,可能许多人听起来会觉得观点过于幼稚,没有经历过生活,但我想的是,我目前对于结婚这件事的观点就是这样,如果不是我喜欢的,哪怕再合适也不想强求;可是一旦是我喜欢的,我便会拼尽全力想给她最好的生活。
希望十年后,在经历了现实的洗礼后,再回头看如今的这份想法,不要被打脸了。
最后,想说一句,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希望你能努力赚钱,有能力保护好你喜欢的那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