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书名时,我很意外,因为我从没想过在我印象中一个从来都很冷静、对自己的角色袖手旁观的作家,会津津乐道起一个老掉牙的古代才子佳人的邂逅故事。
作品开篇就写:
柳生赴京赶考,行走在一条黄色大道上。他身穿一件青色布衣,下截打着密褶,头戴一顶褪色小帽,腰束一条青丝织带,恍若一棵暗翠的树行走在黄色大道上。此刻正是阳春时节,极目望去,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竹篱茅舍四散开去,错落有致遥遥相望。丽日悬高空,万道金光如丝在织机上,齐刷刷奔下来。
读到第一句的时候,我就跟坐在身边的朋友说:“凭我多年的经验,接下来他就该遇到佳人了,然后为爱痴狂,发愤图强,考取功名,最后抱得美人归!这不是套路吗,这怎么也不像是余华老师写的东西啊,我是不是拿错书了?”
朋友笑笑说:“你再往下看看。”
我硬着头皮往下读,果不其然,柳生就在一座绣楼遇见了女主人公惠,然后就是“如花似玉、樱桃小嘴、秋水微漾的眼睛”,诸如此种矫揉造作之词,我读来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经典的套路啊!毫无新意。不行,我看不下去了。”我边看边吐槽。
“别急,再多读几分钟,你会真香。”朋友劝我。
“好吧。”
就在我快要弃书时,却越看越觉得不妙,我猛地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余华老师为我设计的圈套之中。不得不承认,在那一刻,我又看到了我熟悉的那个余华老师,那个冷静的余华老师,用情理之中的错过和意料之外的遗憾塑造命运支配下的反复无常,把传统的古典爱情模式打歪。
柳生几度赶考也未考取功名,小姐时隔半年便家境没落不知所踪,看到断井残垣那段我寻思着会不会往游园惊梦的剧情发展,结果被三年后二人在饭店相遇的场景震惊:
惠沦落为菜人,被砍去一条腿,柳生为解救惠将刀捅向惠的心脏,“被利刀捅过的创口皮肉四翻,里面依然通红,恰似一朵盛开的桃花。”
这着实让我心惊肉跳,可我没有想到的还有更意外的。
惠死后, 柳生将她葬下, 于一夜恍惚中重逢后, 终于抑制不住思念和好奇, 刨开小姐的坟,看到小姐已长出新肉, 因此认定小姐必定复生, 飘飘而来。我惊喜万分。
只是这惊喜并没持续多久,次日, 小姐向柳生说道:
“小女本来生还, 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而后垂泪告别。
看得我心绪百转千回,想开口感慨却如梗在喉,难以言说。
想想在中国的传统古典爱情小说中, 像《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焦仲卿双双殉情而死, 化作了“连理枝”、“比翼鸟”永远在一起, 虽然以死亡悲剧收场, 但是仍然为读者创造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弥补了心中的遗憾, 诉出了爱情的美好与不易;《牡丹亭》里, 杜丽娘虽已葬身“梅花庵观”, 却为柳梦梅还魂再生, 终成眷属。
可是《古典爱情》里余华老师对死而复生模式的否定瓦解了我曾经所有关于死而复生的浪漫爱情的想象。
不禁想起文学理论老师讲到的反讽,余华老师曾经说过:“在人的精神世界里, 一切常识提供的价值都开始摇摇欲坠, 一切旧有的事物都将获得新的意义。”这是他对既定模式的深刻的不信任,他的《古典爱情》对传统的古典爱情小说既定的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反讽, 体现了他对古典爱情模式的深刻怀疑。
此外,我不得不承认情节是有些漏洞的:民不聊生的荒年,大户人家尚且生存乏术,一个穷书生竟平平安安成了沧海桑田的见证者。但总体看来,整个故事既波澜起伏又如行云流水,用极其平淡的语气叙述了一波三折的爱情,字里行间透着满满的荒凉与悲哀徒劳。
或许惠终究只能是柳生可望不可得的梦,二人无意间交集,随后注定分道扬镳,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强求也没用。
不过细细想来,倘若二人如愿以偿走到一起,遗憾也就不称之为遗憾了。尤其是传统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才子佳人要在一起很难,在一起之后能否幸福快乐,似乎也没有定论。
因此,不得不感叹“小女本来生还, 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的结尾实在是太妙!
网友评论